破除内卷桎梏 筑牢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之后,汽车产业反内卷的斗争终于初见成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分会在七月市场总结报告中指出,随着反内卷的深入,今年车市价格战稍显平和。“两新政策”叠加厂补加码等措施让7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升到53.7%,新能源车呈现出了由报废更新、以旧换新叠加新能源免征购置税等普惠政策托底背景下的新能源平稳强势增长。今年总体车市预计朝着“前低、中高、后平”的走势发展。从单纯追求速度向追求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与之相对应的是,由于系统升级和价格变动导致“背刺”老车主的投诉,在车质网这一国内领先平台上的数据也开始明显减少。汽车市场这一阶段性的缓和信号值得关注、值得称赞,但饮鸩止渴的价格战阴霾远未散尽,内卷的危害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仍未厘清。

  价格战硝烟弥漫 行业利润遭深度灼伤

破除内卷桎梏 筑牢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有驾

  奇瑞汽车公关总监代长法日前在接受采访时坦承:“现在面对内卷,政府部门和企业都着急,只有消费者获得了暂时的利益。”表面热闹的终端促销,背后是车企利润的节节溃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大幅下滑27.4%。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宏观层面看,尽管机电设备部门在国家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实现了企业利润两位数的同比增长,但由于汽车产业链条长,涵盖上下游企业范围广,汽车制造业的利润下滑仍将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拉低,同比降幅为1.9%。

  现在来看,以价换量的“内卷”打法,如同集体服下慢性毒药——不仅直接削弱企业造血能力,更严重挤压研发投入空间。当全行业忙于贴身肉搏时,谁还有余力攀登三电技术、智能驾驶的珠峰?短期内市占率数字的狂欢,透支的是产业长远竞争力的命脉,甚至直接影响工业企业利润这一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产能狂飙突进 新能源赛道“堰塞湖”风险高悬

破除内卷桎梏 筑牢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有驾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规划产能已远超千万辆大关,然而实际利用率却长期徘徊在50%左右。大量资金堆砌的现代化工厂在低效空转,资源错配触目惊心。之前被否认的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过剩产能最近几个月开始浮出水面。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纯电汽车的过剩产能应该在1000-1500万台左右。而动力电池的过剩产能以GWh计算,几乎超出2024年当年实际装车量的一半。事实上,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堰塞湖”正在持续扩大。若不能将“反内卷”进行到底,所谓“高质量发展”恐将沦为纸上蓝图。

破除内卷桎梏 筑牢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有驾

  诚然,一些专家曾寄希望于出口“泄洪”化解困局。毕竟7月份我国出口仍然实现了7%以上的增幅,该数字甚至高于此前5.5%的预期。而其中最主要的增长点就在机动车及零部件出口。但花无百日红,我国汽车出口面临的挑战正在日益加剧。1-7月我国汽车出口虽同比增长38.5%,但在主销的东南亚市场,其市场规模正在逐渐达峰。日本产经新闻称,丰田、本田等在东南亚传统强势的日系企业正在大量从中国生产基地购进更便宜的零部件,以弥补成本差距,保住市占率。在此前提下,部分国内车企也被迫在东南亚开启价格战,特别是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主销国家,以期稳住对日系车的比较优势,部分车型降幅甚至达到30%。而在利润预期较高的欧洲市场,反补贴调查形成的特别关税因配额谈判失败未能取消,总体上出口数量略增但销售额差强人意。

  比亚迪虽在上半年实现了欧洲市场注册量3倍以上的增长,但仍未挤进市占率前十。目前只有零跑汽车通过借用投资方斯特兰蒂斯的渠道和在波兰的生产基地得以快速扩张,但总体规模和单车价格仍偏低。在当地生产方面,中国汽车企业的进展也受到较大阻碍。比亚迪在匈牙利,奇瑞在西班牙的建厂计划由于受到欧盟本地化生产及技术转让苛刻要求的影响,暂时仍未获批。在北美,受关税总统特朗普的影响,区域性汽车贸易壁垒高筑,墨西哥现任政府为避免贸易战暂时搁置了大批中国汽车的投资项目,零部件出口也受原产地限制而在短期内无法实现转口贸易,大量之前投入的资产被减计核销。

  新兴市场最大的困难在于购买力不足,除中东少数国家外,新兴国家市场难以长期承载国内巨量过剩产能。包括阿根廷米莱政府在内的部分国家右翼化倾向严重,不利于中国企业扩大投资。之前对华友好的意大利、巴拿马也相继退出“一带一路”,政权更迭导致中国在海外的投资不确定性在加大。特别是锂矿、铜矿等原矿开采投资今年内已有多个项目被杯葛甚至取消。从产品出口到产能转移,“世界工厂”在向全球智造中心转型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地缘政治摩擦与博弈正在重塑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贸易格局。

  从欧盟、日本、韩国、越南等对美国的关税高压“举手投降”可以看出,中长期内“非美统一大市场”的理想过于骨感,恐无法实现。而金砖国家集团的单一货币化和集团内部利益求同存异的过程也非一日之功。中国汽车想依赖单一出口和海外投资的外循环战略,会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变得脆弱不堪。因此,走双循环的发展道路,以反内卷形成国内市场有序竞争,以抱团联盟形成海外市场的合作共赢,才是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站稳世界之巅的惟一正道。

  反内卷绝非扼杀良性竞争,而是对野蛮生长的纠偏。政策“有形之手”当精准发力。个人建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建立健全产能预警与结构性调控长效机制。各级地方政府要严控高成本低效率重复建设,杜绝简单粗暴的“拉郎配”,以科学有效的兼并重组来提升集中度;

  2、引导竞争焦点转向技术突围和质量夯实,加大对基础研发与核心部件攻关的政策与资源倾斜。奖励质量可靠性高的产品和企业,惩罚质量稳定性表现不佳的产品和企业。将工信部强化产品一致性与新产品目录登记制挂钩的良策举一反三,形成政策法规的长效矩阵,提高内卷的实施成本,压缩内卷的实施空间,将偷工减料,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搞恶性价格战的行为彻底扼杀在摇篮中。要让比质量、比技术、比安全的观念深入人心。各级政府和各类媒体应强化消费者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能力,把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国建设成超越日本、德国的世界第一“优质”汽车生产国;

  3、优化出海生态链。从单一卖车和DKD组装式生产,转向技术标准、服务体系输出。学习丰田和现代,团结友商不踩脚,融入当地不自大。诚信经营,心存他人,感恩客户,积业长青,真正构建起可持续的全球化经营能力,形成几个具有一定美誉度、忠诚度的世界级品牌。

  将“反内卷”进行到底,不仅关乎几家企业利润表的修复,更决定着中国能否在全球汽车产业变局中守住价值链高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月度报告中提出,当前反内卷的意识并未筑牢,仍有部分企业和媒体抱着价格战无罪有功的错误理念。笔者看到最近有一句网络热语很有道理:“人人都应该学一点经济学。”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在最近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称,让产品拥有合理的价格水平是企业合理利润的保障,而合理利润则是职工获取收入的关键,也是扩内需促消费的题中应有之义。简而言之,没有了合理的价格,企业就没有利润,主机厂没有利润就会拖欠中下游企业的应收款,大多数企业都会失去利润。而企业没有利润,工人就没有可靠的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无法快速增长,促消费扩内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旦汽车产业陷入内卷的恶性循环,新质生产力的三大支柱(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就倒下两个,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将失去支撑。从这个角度讲,汽车产业“反内卷”本质上是在剜除中国改革开放和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总体战略道路上的一颗地雷,实质上是在将国民经济前进道路上的一大块绊脚石砸碎清除。

  反内卷仍在路上。最新的一个信号是,宁德时代近期宣布在许可证到期后暂停江西部分锂矿的生产。此间分析人士称此举可以帮助宁德时代减轻产能过剩压力,并抑制锂价过快下跌带来的减利因素。

  总结

  业内人士意识中的正确价值观是反内卷能够长期有效的关键。要完成这样一场从速度焦虑向质量信仰的艰难转型。唯有跳出“以价搏量”的死循环,拆解产能过剩的“堰塞湖”,才能水到渠成实现初衷。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主管部门要坚定“谁敢阻挡反内卷就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的信念,上下一心,全力以赴,确保中央反内卷决策的权威不可动摇,确保各项反内卷政策的落实到位不容置疑。只有这样,中国汽车才能真正驶向由创新与效率驱动的星辰大海。将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经济发展总目标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