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掀起价格大战,跨国车企纷纷提升电动车促销力度

价格战成了全球电动车市场的主线,谁能在这波大战里抢到未来的出线权,变成了大众讨论的热点。 多家跨国车企同时宣布降价,以刺激买气。

日产、特斯拉、现代、福特、通用等巨头的名字,被放在同一张价格战的棋盘上。 行业分析普遍预期,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动汽车的价格曲线还会继续向下,消费者短期获利,行业长期则在洗牌中重组。

全球掀起价格大战,跨国车企纷纷提升电动车促销力度-有驾

日产引爆了这轮讨论的焦点。 第三代聆风计划在本月中旬上市,明年初在美日两地开启交付。

日本市场的起售价大约为520万日元,扣除补贴后,落到430万日元左右,折合大约20万元附近。 更具冲击力的是,日产还规划在明年2月推出一个更低价、容量更大的版本,价格约在16万元区间。

第一代聆风推出时,被视作大众电动车的开山之作,全球累计突破70万辆。 现在,日产方面希望通过续航的显著提升和价格的下探,撬动消费者的固有认知,改变“长充电、难省心”的印象。

官方强调,第三代聆风的续航达到700公里,比前代增加了约250公里,充电速度也有明显改善,10%至80%充电时间控制在约35分钟。 与之同级别的竞争对手里,现代IONIQ 5 Voyage的售价约为523.6万日元、续航703公里;比亚迪海豹的售价约528万日元、续航640公里;而特斯拉Model Y在远程全轮驱动版本上的定价则在621.9万日元,续航达到766公里。

数字对比清晰呈现,日系巨头当下的目标并非单纯降价,而是在同等续航下寻求价格优势。 但在日本,电动车仍非主流,尽管今年市场有回暖迹象。

市场研究公司MarkLines的数据给出一个冰冷的事实:8月电动车在日本总销量中的占比只有1.9%。 相比之下,挪威这个比例高达81.5%,中国则达到54.9%。

在亚洲其他区域,泰国、韩国等地的份额也明显高于日本。 日本的增长潜力仍被看作是“未来可以放大”的市场,但要跨过消费心理的门槛并非一日之功。

在日市场的风向并非只有日产一家在操盘。 比亚迪和现代汽车都在加速促销节奏,试图用大幅折扣撬动市场。

全球掀起价格大战,跨国车企纷纷提升电动车促销力度-有驾

现代在今年底前推出的优惠力度高达158万日元,令IONIQ 5的最终售价降至约300万日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14万元。 比亚迪则在9月提供高达117万日元的折扣,并计划在来年将K-Car引入日本市场——这种微型车型在日本汽车消费结构中占比极高,约占到30%左右的市场份额。

若把这股促销浪潮放大,日系传统市场的结构性成本与新力量之间的博弈将更为激烈。 关于美国市场,特斯拉也在同步做出调整。

新款Model Y的美国起售价降至约3.999万美元,较前一版本低了约5,000美元。 此次降价部分回应的是美国政府对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的变动——自9月底取消7500美元的抵免后,市场端价格的弹性被放大,导致部分车型的终端价位出现抬升的压力。

降价并未立刻扭转市场份额的颓势,特斯拉股价也在短期内承压下挫,市场对其能否通过降价锁住增量仍存疑虑。 回看历史,2020年特斯拉在美国的份额曾一度接近或超过80%,如今已跌落至50%以下。

马斯克对低于3万美元车型的谈论始终存在,但现实落地的路径仍充满挑战。 现代汽车在美市场的策略同样直截了当:降价幅度接近20%,目标是在价格战的同时维持产品力。

CEO何塞·穆诺兹表示,未来公司计划在欧洲、印度以及中国市场推出更具价格竞争力的电动产品。 通用汽车和福特也在调整策略,推进低于3万美元的车型,以期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电动车滞销瓶颈的缓释。

行业内的共识是:全球范围的补贴退坡将使成本端承压的企业进一步分化,只有在规模效应、供应链协同与新技术落地上有所斩获的公司,才能够在这场混战中存活下来。 日本经济新闻的观点指出,来自比亚迪等中国车企的压力,以及宁德时代等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扩张的产能,决定了未来电动车价格的下降是一个长期趋势。

全球掀起价格大战,跨国车企纷纷提升电动车促销力度-有驾

业内学者也给出一个阶段性判断:第一阶段由特斯拉等早期车型主导逐渐转向第二阶段的“经济型车型为主流”。在全球范围内,大型银行和研究机构并不迷信短期的利润高地,对长期趋势的判断更偏向“性价比提升+规模效应”的组合。 高盛的咨询预测同样给出方向信号。

尽管今年全球电动车销量仅占总销量的一个相对较小比例,增长曲线却在逐步抬升。 预计2030年前后进入加速阶段,204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占比可能达到接近五成的水平。

欧洲市场的情况较为独特, subsidies 退坡后销售可能短暂放缓,但头部企业通过开发紧凑型车型来重新布局,形成另一轮规模化竞争。 尽管如此,除少数如特斯拉、比亚迪、理想、赛力斯等具备明确盈利路径的企业外,大多数车企在电动车板块仍处于亏损状态。

政府补贴退坡将促使行业向两极化发展,部分企业被挤出市场,行业格局可能出现新的洗牌。 把视角拉回日常生活,降价潮带来的不仅是钱包的“解放”,还可能改变人们对汽车的“拥有感”与出行方式。

有人买来当成“代步工具”,也有人将电动车视作未来科技的入口。 社交场景里,朋友之间议论的焦点不再单纯是性能指标,而是“总成本”与“能耗效率”的综合评估。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若能以更低的价格得到更长的续航,配合政府补贴的落地,购买决策的门槛自然下降;但对于行业而言,短期内价格战若无法带来稳定的盈利能力与创新投入的持续性,长期的普及仍会被成本结构所限制。 谁将最终掌控这场价格战的节奏?路在何方,答案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电池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制造与物流的高效协同、以及国际市场的政策环境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定价权。 对消费者而言,价格竞争带来的是切实的购物体验改善,却也潜藏着对品牌长期价值的重新评估。

对于企业来说,降价是一种策略性工具,但更关键的仍是通过技术突破、供应链优化与全球市场的差异化布局,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面对这场持续的降价风暴,你更看重哪一个维度的改变?是更长的续航、还是更低的总成本?品牌声誉在低价竞赛中还能承受多久的磨炼?开放的讨论留下一个问题:当价格成为常态,电动车的普及究竟是速度加速,还是新的成本与质量考验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