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小米SU7在成都街头燃起的烈火,不仅吞噬了车身,也点燃了公众对电动汽车安全问题的集体焦虑。围观群众拳打脚踢试图打开车门的画面,比任何广告都更深刻地印在人们脑海里。
这起事故发生在十月十三日凌晨,驾驶员涉嫌酒后驾车。但比起事故原因,更多人关注的是那个没能打开的车门。现场视频显示,尽管路人奋力救援,甚至有人徒手撬窗弄得满手是血,电子门把手依然纹丝不动。这不是汽车行业第一次面对这样的质疑,但每次发生都同样令人揪心。
电动汽车确实给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碰撞后,电动车的电池组在受到足够大冲击时可能发生起火现象。有研究指出,在相同条件下,电动汽车碰撞后起火的概率确实高于燃油车。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
监管部门和行业专家早已开始行动。相关部门曾发布指导意见,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强对车辆运行数据的分析挖掘,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一些研究人员也开发了新能源汽车路面运行风险研判系统,尝试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预防事故。但在极端情况下,技术仍然可能面临考验。
关于那个引发争议的门把手,有分析指出,小米SU7系列采用的固定式半隐藏门把手完全依赖电控系统实现解锁,一旦碰撞断电,就可能无法打开。这与其他一些电动车型保留机械冗余设计形成对比。事实上,工信部正在征求意见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可能将禁止全隐藏式设计,并强制要求配置机械释放功能。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类似的安全考量一直在演进。相关部门之前的指导意见就鼓励企业研究应用热失控实时监测预警装置和早期抑制及灭火措施。有汽车电池工程师介绍,他们在安全测试方面已经超越了国家标准要求,例如将电池系统底部抗机械撞击的标准提高到更严苛的水平。
这起事故发生后,资本市场也给出了反应,小米集团股价出现下跌。与此同时,其他车企高管则迅速强调“安全是最大的豪华”。这种对比凸显了安全问题对车企品牌的重要性。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汽车网络安全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法规密集发布,监管正日趋严格。有车联网安全专家指出,由于功能需求,新能源汽车不可避免的暴露出多个攻击接口,这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回头看那辆在成都街头燃烧的汽车,我们或许应该思考:当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产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如果让你来选择,你会更看重汽车的智能功能,还是更看重在紧急情况下能保命的机械冗余设计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