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2025年第三季度亏损约80亿元人民币,前三季度销售利润同比暴跌99%,可以说损失巨大啊!
战略性失误与巨额重组成本是造成这次影响的原因,终止电池自产计划、推迟电动车型研发、裁员等带来的一次性支出 | 约27亿欧元(占亏损绝大部分)
它在中国市场销量连续大幅下跌(前三季度-26%),高净值客户消费信心不足,本土品牌竞争激烈 。收入和利润核心来源萎缩,难以从其他市场弥补
再加上美国进口关税(预计全年损失7亿欧元) 直接侵蚀单品毛利率,尤其在北美市场 电动车型(如Taycan)销量未达预期,高昂研发投入短期无法兑现
保时捷当前的困境,根源在于几年前对电动车市场过于乐观的战略押注遭遇了残酷的现实考验。
2021-2022年,保时捷为推动电动化,启动了庞大的电池自产计划。这类投入设计研发、建厂等巨额前期成本。然而,豪华电动车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低于预期,竞争却异常激烈,导致该计划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来摊薄成本。
最终,保时捷被迫中止该计划,相关损失计入报表,成为利润暴跌最直接的原因。
由于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变化,保时捷已暂缓2030年实现80%车型电动化的目标,转而采取“燃油、混动、纯电”多路径并行的策略。这意味着前期为纯电路线投入的部分研发资源被浪费,同时还需要继续投资开发现有的燃油车和混动车型以维持基本盘,资金压力巨大。
保时捷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市场发生了结构性转变,对其造成了巨大冲击。
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趋于保守,同时,以比亚迪、小米、蔚来等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在电动车领域凭借更快的技术迭代、更丰富的智能化体验和更高的性价比,严重动摇了保时捷等传统豪华品牌的溢价基础。保时捷CEO也承认,公司未能及时跟上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
由于保时捷在美国没有生产基地,其出口到美国的车辆需要缴纳高额关税(2025年4-7月为27.5%,后降至15%),预计全年将带来约7亿欧元的损失。这部分成本很难完全转嫁给消费者,直接吃掉了单车利润。
保时捷的困境揭示了传统超豪华品牌在电动智能化时代的共同挑战:当性能不再是稀缺品,品牌的奢华定义和情感维系需要重新构建。
保时捷经典的驾驶乐趣源自发动机轰鸣、机械反馈等物理特性,而电动车时代,它必须通过软件和电控系统重新创造独特的驾驶体验,这对于拥有深厚机械工程底蕴的品牌而言是一场彻底的革新。
为应对危机,保时捷正在采取“质大于量”的策略,包括裁员降本、优化经销商网络、加快中国本土化研发,并更加依赖限量版和定制化服务来维护品牌高端形象。
这些举措旨在止血求生,但能否助其夺回市场主动权,最终取决于它能否在坚守品牌精髓与彻底拥抱中国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