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邻居提车三个月只充电不加油,这台16.99万的增程轿车让31.98万的理想L7车主开始重新算账了

上海邻居提车三个月只充电不加油,这台16.99万的增程轿车让31.98万的理想L7车主开始重新算账了

地库里碰到老张那天,他正趴在后备箱翻东西。我瞟了眼仪表盘——续航还剩437公里,小计里程显示1200多公里,可油箱指针纹丝未动还是满格。“上个月一滴油没加,电费92块。”他直起腰,语气里带着点小得意。

这话听着有点玄乎。我开车七八年,见过太多增程车主提车时激动得不行,三个月后在群里骂销售。亏电状态油耗8个往上窜,还不如那台开了五年的老迈腾省心。但老张这台至境L7,好像玩出了点不一样的门道。

那台永远不吼的增程器

传统增程车最闹心的地方,就是发动机该安静时不安静。红绿灯起步时突然嗷一嗓子,高速超车时又跟着亢奋,你说它是电车吧,动静比油车还大。

上海邻居提车三个月只充电不加油,这台16.99万的增程轿车让31.98万的理想L7车主开始重新算账了-有驾

至境L7这套系统有点反常规——1.5T增程器压缩比拉到12:1,热效率能到41%左右,但它基本只干一件事:锁在2000转左右发电。你油门踩穿地板,它该多少转还多少转,噪声增幅可能连半分贝都不到。

上周末去崇明岛那趟,快速路上80拉到120,推背感来得挺猛,三秒多就到头了。副驾的媳妇全程刷抖音,下车才冒出一句:“这车到底有没有发动机?”我指了指引擎盖,她一脸怀疑。

252kW的后置永磁同步电机,400N·m扭矩,满电零百5.9秒,亏电也就慢0.1秒。换句话说,电量格子是满是空,脚感差不多。这跟那些亏电变“肉车”的增程完全是两码事。

上海邻居提车三个月只充电不加油,这台16.99万的增程轿车让31.98万的理想L7车主开始重新算账了-有驾

302公里纯电,不是用来吹的数字

很多增程车宣传150公里纯电续航,实际用下来也就够三四天通勤。老张的用车习惯挺有代表性:浦东到徐汇单程35公里,一周五天工作日往返175公里,周末去周边转转再回市区,一周满打满算300出头。

40.2kWh的奥特能电池,能量密度175Wh/kg这个级别,低温衰减据说在10%左右。有排气热回收和液冷温控托底,冬天电池不会冻僵。老张说去年12月那波寒潮,零下五六度的早晨,续航掉得也不离谱。

快充这块倒是个意外惊喜——130kW直流桩,18分钟从30%充到80%。老张经常在南翔印象城那个国网桩充,12分钟补个21kWh,够跑160公里,时间刚好够买杯咖啡上个厕所。对比理想L7那套,时间上似乎快了小十分钟。

上海邻居提车三个月只充电不加油,这台16.99万的增程轿车让31.98万的理想L7车主开始重新算账了-有驾

亏电油耗这笔账,终于有人算明白了

增程车的黑料大多出在这:亏电油耗飙到七八个油,完全失去增程的意义。至境L7把这个数字压到0.5L/100km,听着有点悬,但技术路径能说得通——窄长型缸体、350bar高压喷射、EGR废气循环,都是些实打实的硬功夫。

有个在北京的朋友,晚高峰亏电跑了段西二环,表显0.7L上下,折算一公里五分钱。这价格恐怕比地铁单程还便宜。冬天表现稍微差点,但也能压在0.6L左右,因为发动机冷却液会先给电池升温再暖机,冷启动时间砍掉40%。

老张给我算了笔账:上个月跑了1380公里,其中1200公里纯电,180公里增程模式,电费92块,油费12块。平均一公里7分5。他之前那台2.0T雅阁,综合油耗8个,一公里得五毛多。

上海邻居提车三个月只充电不加油,这台16.99万的增程轿车让31.98万的理想L7车主开始重新算账了-有驾

72槽电机和那些看不见的细节

行业里普遍48槽,有的号称高端的也就54槽。至境L7直接堆到72槽,电磁力分布更均匀,齿槽转矩能降30%左右,高频噪声控制在30分贝以下。再加6毫米双层夹胶玻璃和三道密封条,120公里巡航时车内大概64分贝,比某些豪华品牌还低两个分贝。

纯电模式下车厢确实安静得像图书馆。增程介入时,如果不盯着转速表,基本感觉不到。老张说他媳妇有次坐副驾睡着了,醒来看到转速表在转,还纳闷“什么时候启动的发动机”。

上海邻居提车三个月只充电不加油,这台16.99万的增程轿车让31.98万的理想L7车主开始重新算账了-有驾

座舱芯片用的SA8775P,72 TOPS算力全给座舱,不跟智驾系统抢资源。16GB内存加256GB存储,冷启动3.5秒。语音助手响应挺快,0.8秒左右就能唤醒,连续对话三十轮不卡顿,四川话粤语都能听懂。

老张那台艾维亚版,前排双零重力座椅,120度躺平角度,27个扬声器的音响系统。头枕里内置两个扬声器,导航提示只让驾驶员听到,副驾继续听歌,互不干扰。座椅加热三档,五分钟能到42度,通风是吸风式的,风量12CFM,夏天三十秒臀部能降两度。

智驾这块,还得再观望

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号称端到端强化学习,云端训练1000多万公里。硬件配置是一颗激光雷达、五颗毫米波、十二颗摄像头,单Orin-X芯片72TOPS算力。城市NOA据说能过潮汐车道、ETC、可变车道,加塞和鬼探头的处理也还行。

上海邻居提车三个月只充电不加油,这台16.99万的增程轿车让31.98万的理想L7车主开始重新算账了-有驾

但说实话,智驾这东西得实际用几个月才知道靠不靠谱。软件能不能跟上硬件,OTA更新频率怎么样,复杂路况的应对能力如何,都需要时间验证。老张现在主要还是自己开,偶尔高速上让它跑跑NOA。

不停车泊车倒是个新鲜玩意——车速低于15公里时自动扫车位,选中后不用停车不用挂倒挡,系统自己打方向换挡刹车,30秒搞定。老张试过几次机械立体车库,能识别层高1.9米、宽2.2米的极限车位,误差5厘米以内。他说就是站在外面看着它自己停进去,有点爽。

16.99万起,这价格有点不讲武德

302公里纯电、激光雷达、零重力座椅,16.99万起步。横着对比一圈:汉DM-i纯电170公里要卖19.98万,理想L7入门版31.98万但纯电也就175公里。至境L7等于把增程轿车的价格直接打到合资B级车的腹地。

上海邻居提车三个月只充电不加油,这台16.99万的增程轿车让31.98万的理想L7车主开始重新算账了-有驾

老张当时就是算了这笔账才下的单。“理想那台配置差不多得三十二万,我这台落地也就十八万出头,省下来的钱够我充电充五年。”

当然也不是没短板。传统车企搞新能源,消费者心里多少有点“刻板印象”。能不能把早期用户伺候舒服,售后服务跟不跟得上,后续OTA更新频率怎么样,这些都比技术参数更关键。

适合什么人,心里要有数

上海邻居提车三个月只充电不加油,这台16.99万的增程轿车让31.98万的理想L7车主开始重新算账了-有驾

开车这么多年,最怕听销售拍胸脯说“保证省油”“肯定够用”。至境L7这套增程逻辑大概率适合两类人:日常通勤300公里以内,家里或公司能充电的城市用户;偶尔需要跑长途,但不想被续航焦虑绑架的人。

如果你每天跑高速三四百公里,或者充电条件极差,那这车的优势可能就打折扣了。增程的本质还是“以电为主,油做辅”,用反了就成四不像。

老张现在挺满意,说下次见面请我喝咖啡——用省下来的油费请。我琢磨了几天,确实有点心动。毕竟这年头,谁不想一个月不进加油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