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贩子老王的微信语音,昨天晚上在群里炸了,六十秒拉满,背景音嘈杂,听着像是在哪个大排档边喝边录的。
他嗓门本来就大,带着点酒气更是震得手机嗡嗡响:“现在收车简直是玩儿命!以前看发动机、变速箱,漏不漏油,有没有暗病。现在?客户第一句话是‘我这车还能开几年?能熬到固态电池出来不?’
…我熬你个头啊!一台18年的雅阁,精品车况,放以前抢破头,现在我得当孙子一样求着人看,还得打八折!”
老王这通火,根源是我午休时刷到的那条推送——《我国固態電池生产线正式投产:充电12分钟,续航超1000公里!
》。
当时我差点把咖啡洒裤子上,还以为是哪个科技号又在吹牛不上税。
可这次的主角是国轩高科,扔出来的东西叫“金石”电池,不是PPT,是已经塞进真车里,在路上跑过圈的玩意儿。
这事儿就变得有意思了。
350Wh/kg的能量密度,这串数字对大多数人来说没啥概念。
这么说吧,等于把电动车的心脏,从一块注水猪肉,换成了一块风干牦牛肉,能量密度高得吓人。
结果就是,一脚电门踩到底,直接从北京干到长沙,中间服务区进去上个厕所买瓶水,出来接着跑,根本不用瞅充电桩一眼。
续航焦虑?
这词儿可能过两年就得进历史博物馆了。
更要命的是那个回血速度。
官方说充电12分钟,续航就能回来大半。
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画面,是我在高速服务区,撕开一包泡面,热水刚倒进去,叉子还没戳两下,手机App就提示“您的车辆已充电完成”。
这面,是吃还是不吃?
燃油车主最后的尊严——“我加油比你快”,就这么被一碗没泡开的泡面给干碎了。
我那个搞投资的朋友圈,瞬间变成了战场。
一帮玩金融的兄弟已经开始建模型了,什么0.2GWh的实验线只是个探路的卒子,一旦2030年大规模量产,成本压到和现在三元锂一个价,那整个汽车行业的玩法就得重写。
他们眼睛里闪着光的,全是未来的K线图。
另一拨搞技术的哥们儿则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他们聊的不是钱,是“硫化物电解质”。
这东西在过去,基本就是实验室里的林黛玉,精贵又脆弱,现在居然被国轩塞进了铁疙瘩里,还能扛住马路上的颠簸。
这意味着,电池起火自燃这种事,概率被降到了无限接近于零。
车企的设计师们估计晚上睡觉都能笑出声,终于不用再给电池包设计那么一套复杂到变态的冷却系统了,省下来的重量和空间,能干多少事?
当然,总有唱反调的。
有人立马把宁德时代抬了出来,说人家实验室里的凝聚态电池都冲着500Wh/kg去了,你这350Wh/kg有什么好吹的?
这话听着没错,实验室里的东西永远比生产线上的性感。
可问题是,宁德那玩意儿还穿着白大褂呢,啥时候能量产上车,天知道。
国轩这个,虽然参数没那么顶,但它已经是个能下地干活的壮汉了,轮子上的泥都还没干透呢。
这就好比你邻居的法拉利还在海关,而你自己的五菱宏光已经拉着一车货在路上了。
谁更实在?
这股风暴的中心,还远不止技术圈和资本圈。
它真正搅动的,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老王那样的二手车贩子,只是第一批感受到寒意的人。
再过几年,当中石化、中石油的加油站开始大规模改造,一半加油,一半换电,甚至开始卖咖啡、卖快餐,搞得像个便利店时,你就知道,时代真的变了。
以后去加油站,可能对话都变成了:“师傅,换块满电的,再拿两瓶可乐,扫这个码。”
有人说我们内卷,把好好的产业做成了白菜价。
当年光伏就是这么一路把欧洲同行卷到关门大吉的。
可这不正是我们最牛的护城河吗?
从上游的矿产材料,到中游的生产设备,整条固态电池产业链,我们攥得死死的。
台湾的辉能科技刚喊着量产,这边比亚迪就把时间表直接定在了2026年。
这场仗,打的不是一两个回合的技术突袭,是整个军团体系的碾压。
所以,现在最纠结的,反倒是我们这些准备买车的消费者。
是现在抄底一台降价的油车,再享受几年发动机的轰鸣?
还是咬咬牙,再等个一两年,直接一步到位,迈入那个充电比泡面还快的时代?
说真的,真正让油车党破防的,从来不是什么环保大旗,也不是省下来那点油钱。
而是当有一天,“充电”这个动作,变得和“加油”一样稀松平常,甚至更快、更方便时,那种被时代潮流轻轻拍在沙滩上的无力感。
一个时代过去了,悄无声息,甚至没来得及跟你说声再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