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今年是新能源汽车的变革大年,但真到8月份,咱才发现,这事儿不仅仅是厂家嘴上说说,是真的在数据上体现在了交付量上——翻倍、破纪录、新高,这些词一个没落下。到底是消费者觉醒了,还是车企集体发力了?咱们划个重点,捋一捋这几家主流厂子的成绩单,顺便说说自己的看法。
你看,小鹏汽车同比增长169%,这啥概念?上一年哭着喊着一个月车都卖不够人家半月多,今年这交付量直接飙到37709台,而且人家还说了,10个月交付超过3万了,下个月要冲4万。真的很拼,销量背后也能看出来小鹏是把重心放在了产品和营销上,给足了消费者新鲜感,还敢赌市场未来。但问题也来了,交付量能不能一直这么涨?这可真是个问题。新车出来的时候大家抢着买,等两个月新鲜劲一过,会不会又出现“高开低走”?市场不缺刺激,真正能留住消费者的还是车本身得过硬,比如价格、配置、用车体验这些,不能只靠营销噱头。
蔚来这边也是闷声发大财,31305台,历史新高。你以为蔚来就只有一个牌子,其实人家搞了好几个,“乐道”、“萤火虫”全都分头卖,光乐道L90首月就交付一万多台,这速度让人有点意外。你算算所有子品牌加起来,蔚来总共交付已经快要摸到百万大关了。可是换个角度想,蔚来的车都定位高端、智能化,产品线越来越多,价格分布也很宽,之前动辄40来万一辆,现在也往亲民路线试水了。是不是说明高端品牌进日常生活了呢?还是说,这只是车企为了扩大市场不得不做的妥协?蔚来能保持“高端”的身份多久,最终还是要看它后续的技术和服务。
零跑汽车这次挺狠,五万七千多的量,也是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8%。零跑这牌子其实一直是那种,不声不响可把业绩做起来那类选手,全靠产品做得够接地气,价格实惠又有自己的风格,谁说车一定要豪华高大上?适合年轻人的定位对了,销量自然不赖。而且人家国际化步伐也不慢,今年刚和欧洲滚装船巨头合作,直接把车销到海外市场,谁还说国产车只会窝在国内?别人现在都想着怎么去国外开疆拓土了。不过这国际市场可不是那么好啃,能不能长远发展,还得看性能和口碑。
小米汽车也不是吃素的,三万台交付量稳稳超过,雷布斯的嘴跑得快,车也跟上了。这种新势力,原来主打手机如今跨界到汽车,很多人开始还嘲讽:手机厂商能懂造车?现在看,人家真的能造出来,而且还能造得不赖,销量坐实说了算。小米的打法是啥?极度互联网、极度性价比,买车就像买手机选型号,咱这种消费者用惯了小米,想着试试小米车,好像也不奇怪。那你说,汽车是不是最后真的会变成电子产品,谁家最好用谁卖得多?
理想这边稳稳的,两万八千多辆,上新产品MEGA八也连续多月销冠,纯电MPV这个赛道很卷,理想CEO李想自己就说了,要在高端纯电市场做到“保五争三”,大目标设得挺高,压力也不小。其实理想的优势,很大一部分在于对中产家庭的用户画像非常准——空间大、续航长、配置高,就是中国家庭需要的。未来理想想要挑战更高端,那可得下更大力气,比拼的不止是技术,还有品牌力和售后!
阿维塔这个牌子也别忽略,八月销量一万多辆,同比暴涨185%。你可能还没见过几个阿维塔的车,但人家已经杀出来了,属于是新势力中的“黑马”。后来者未必没有机会,中国车市最不缺的就是变数,市场大得很,总有人能做出新故事来。
比亚迪、长城这些老牌儿当然还是稳坐中军。比亚迪一个月卖三十七万台,长城新能源也三万多台,数据都快让人麻木了。其实你仔细看,这些成熟车企的发展重点已经从国内逐步在国际扩张和多元化上下功夫了,因为国内市场的蛋糕大家分着吃,能吃得更大的只有往外走。
吉利和长安也没消停,销量都是二十几万上下,尤其吉利纯电车型同比涨了98%,长安新能源八月销量也涨了80%。这些不是靠一个爆款撬动的,而是靠全系列协同,把燃油、混动、纯电统统拉起来,大家一起卷。你说中国的汽车行业,真的已经跟五年前不一样了。
聊到这里,难免要问一句:疯狂增长的交付量背后,到底是谁在买这些车? 是换车族,为了体验智能电动新鲜?还是刚需族,图实用、实惠?是投资投机,还是市场真的成熟了?
再一想,新能源汽车这事,也许和咱们当年用智能手机、买智能家电是同一个道理。刚出来的时候觉得贵、觉得没必要,等大家身边的人都开始用,有了切身体验,那就是水到渠成。车企的“交付量”不光是让老板高兴,也预示着行业新风口。可这种风口能持续多久?大家都在拼创新、拼智能、拼价格,用力太猛,很可能最后卷到没人有利润。你看现在很多车的价格都在往下压,利好消费者没错,但企业亏不亏、靠什么赚钱,未来稳定不稳定,都是问号。
还有个问题:这么多新品牌、新车型扎堆成长, 市场会不会最后只剩下一两家巨头?小的活下来靠啥? 技术创新?服务体验?还是说,车企拼的是谁能活到最后,谁能捡到市场剩的?现在看,确实有些新势力今年火,明年可能就掉队了。但科技进步最好的地方就是,总有人敢折腾,总有人能搞出新东西。像蔚来、小鹏、小米这些,都是一路摸爬滚打,熬过来了。
说到底,一波新车一波新品牌的交付量飙涨,很大程度上是消费升级和政策驱动,比如一边有新能源补贴,一边限牌政策挤压燃油车,加上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用户心里也没那么多负担了。这就跟当年手机一样,先是旗舰机型让人仰望,然后实惠型占据市场。等大家都能买得起,都能用得顺理成章,汽车行业就成熟了。
但中国汽车行业还有巨大变数,除了车内智能、续航这些老话题,现在自动驾驶、车联网上,大家谁都不愿意落后。可市场竞争太激烈,技术牛不牛,体验爽不爽,售后靠不靠谱,谁家能长期赢家?这个月份的数据只能说大家都暂时赢家,长远看未必。有些牌子今天“爆款”,明年可能沦为“冷门”,这就是现实。
最后,作为普通消费者,我觉得现在买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选手机:看参数,看功能,看品牌,看服务。价格有高有低,配置五花八门,你要是实在选不出来,就多试多比较。车企的数据再光鲜,不如自己用起来舒心。 销量纪录顶多用来“说明一下”,真正考验车企的,是用户口碑和长期服务。
总之,销量数据是冰冷的,行业变革是热的。每一次销量增长都意味着一次观念更新,也意味着无数“人在路上”的新起点。咱就跟着看,谁能扛过这一轮“价格战”、“技术战”、“服务战”,笑到最后。谁将是陪咱们走过新时代的好车?也许今年的答案还不是最终答案。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