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背后的推力与阻力
前几天在修理厂蹭茶的时候,老刘师傅一边拆着一个变速箱,一边跟我说:“你知道不,欧洲那帮人真是下了死命令——2035年开始,不让卖烧油的车了。”他手上全是机油,可话里透着认真。其实这事早在2023年就定下来了,只不过我们平时聊得少。
他们的新规可不是闹着玩的,连电动车的轮胎磨损颗粒都要卡到每公里5.8克以内,这细到啥程度?我想起上次换胎,小区楼下那家店老板还吐槽,说现在有些环保要求比以前严多了,有些进口胎型号甚至要等三个月才到货。
也不是一点缝都没留。德国当时不同意一刀切,结果欧盟就给开了个口子——用碳中和合成燃料的内燃机车还能卖。但这种东西成本高得离谱,还得靠太阳能、风能发电去抓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再跟氢气合成液态燃料。我问过一个搞发动机试验的朋友,他说现在量产出来,一升价格够加两升95号汽油的,所以短期别指望满大街跑这种车。
美国、日本、中国也都有排放标准,但没有像欧盟这么硬杠到底的时间表。在海南倒是定了个2030年的目标,不过其它地方暂时没动静。有意思的是,总有人嚷嚷国外不搞新能源,其实最激进恰恰就是欧洲人。我去年去法兰克福看展,那会儿本地出租司机直接告诉我,他已经四年没开过柴油轿车,全换成纯电MPV拉客,因为“算下来省钱”。
为什么他们这么急?环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逼传统大厂转型。这事儿对老牌企业来说是真疼——原来的生产线、供应链全套推翻重来,还得砸研发费做新平台。一位在斯图加特工作的同学私底下说,他们内部会议经常吵架,有工程师觉得干脆拖几年,看市场自己变化;但政策摆在那里,不改就等于放弃未来市场份额。
其实国内外都是一样,新势力更敢冲,比如十年前谁想到造车新公司能抢走那么多订单?传统厂商多数是被政策推着走。我记得2016年的时候,比亚迪已经有好几款插混跑在路上,而很多老牌品牌还在研究国六发动机怎么降成本。这种差距,就是后来被“鲶鱼”搅活起来才慢慢追上的原因之一。
至于有人质疑电动车替代不了燃油,我劝他去看看身边出租和网约司机选什么。他们对用车成本最敏感,现在基本清一色纯电,就算冬天续航掉点,也比烧油划算。有一次打网约回家,我顺嘴问司机:“充一次多少?”他说夜间谷价不到二十块钱顶一天班,这账不用计算器都明白哪头轻哪头重。
安全性也是争论点之一,但问题并非不能解决。今年新的动力电池国标要求不起火、不爆炸,这几年各家也一直往这个方向改进。而且别忘了,百年来汽油自燃事故从未绝迹,只不过大家习惯性忽略罢了。一位救援队朋友讲过,他们出警最多的是因线路老化引发的小火,并非什么夸张的大爆炸场面。
未来会不会出现直接烧氢气或者核动力汽车?技术圈里偶尔有人提,但现实中离量产远着呢。目前看得到摸得着的发展路线还是围绕各种形式的“以电驱动”为核心,包括插混、增程这些临时方案。一旦固态电池成熟,那些折衷车型可能很快退出舞台,就像当年的VCD一样,说没就没影儿了。至于碳中和合成燃料,多半只是帮内燃机延长几年寿命,用的人恐怕永远只是小众爱好者或收藏玩家吧。
昨晚回家的路上碰见邻居老吴,他刚提了一辆小型纯电SUV,在地下库给我展示手机App控制空调功能,“冬天提前热好座椅,下楼直接开走”,笑得像个孩子。他以前可是柴油皮卡铁粉,如今却主动拥抱变化,大概这就是趋势拗不过人的最好例子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