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那个国民神车的光环,其实撑得有点儿吃力了。我跟几个老车主聊天,他们都是最低配1.5自吸发动机配手动挡或者那台老款AT,公里数动辄三五十万,没啥大问题。老板说:你看我这车,从来没进过修理厂,除了换点常规油液。这话听着靠谱。
但一提涡轮增压和双离合,气氛就变得尴尬了。隔壁老王买了辆大众全新1.4T,才开了两年跑了四万多公里,变速箱故障灯常亮,维修工直摇头:这车它双离合,油门一顿波动,换挡顿挫,得注意。我心想,这种问题不少见,不光他一个人有。有统计说大众双离合变速器质保期内相对稳定,但过了质保,问题频出是铁律,就是你想躲都躲不开。
这里得解释下双离合,说白了,它就像厨房里的电饭煲,有的品牌做工扎实,煲出来的饭香糯;有的做工马虎,用料不行,半路煲糊了还停不了火。大众的双离合,是那种外面看着高大上,里面却长期有毛病的锅。朋友开别家吉利的双离合反倒顺滑得多,顿挫极少,叫我有点意外。没想到吧,国人印象里那个大品牌反而一头扎进了技术坑里。
我之前说大众双离合就差,可甭急着给我喷,亲。我这儿还是有点收着的。比起零件直接炸裂的日子,好歹大众的部件是慢性病调调,坏得慢,修得滋味儿长。毕竟,吉利长城那些本土品牌的变速箱毛病也不是没,但不少车型问题爆发快,换件换得狠,车主心累。大众这种拖拖拉拉的风格,实干家说是有点儿磨人,但也能实现一定年限内的稳定使用。
反正我刚翻了下笔记——这个行业我盯着不放,发现大众那1.5自吸最低配的东西,实际上割舍了涡轮增压器件,反而靠谱许多。撇开啥动力表现不说,维修成本低了三成都有。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块留白倒是个亮点,大家用车省心。
但问题来了,销量降了不说,大众涡轮加双离合车型的投诉昨天还在车质网上升温。大家吐槽最多的是变速箱顿挫、顿挫外加跳档,修起来比买新车还心疼。维修工小李说:这玩意儿你自己在家都难搞,拆卸装配得严丝合缝,出点毛病也不怪你。我就想,大众继续这样拖着不解决,老车主到底能撑多久?厂家是真没那个心思医治,还是战略上有别的考虑?
拿零部件供应链举例吧。大众的涡轮车引擎,关键部件供应商多而杂,拉长了研发和质量检测时间。就像做一道复杂的菜,材料和配料太多了,厨师忙不过来,最后上桌口味不稳定。这和最低配的单纯自吸机是两个量级的事情。简单的东西反倒更容易把控质量,复杂的切入点太多,就容易出错。供应链博弈这玩意,看似远离车厂,但实际上研发把控每个环节的难度大得让人头疼。
顺便说个我当地店里销售小刘昨天跟我嘀咕的事情。他说,客户挑选大众车时,真的很迷茫,有人专门避涡轮,却又被轻易说成动力落后。小刘无奈:我真想把不同动力和变速箱的优劣讲得明明白白,但客户时间太少,咱言辞又得顾及面子,挺难。这里面透露的就是渠道层面用户心理的博弈。大家都想买神车,结果不知不觉买了坑爹的变速箱。
举个粗糙算的百公里保养成本吧,最低配大众1.5自吸跟同价位的本田轩逸差不多,大概在300块人民币上下;而那个涡轮版本的,保养成本足足高出20%-30%。这差距,不是小数目。再加上变速箱维修费,去了维修店可能就是花掉好几千块,真金白银砸进去不是吹的。
我有个猜测,(纯属不确定)大众不去解决双离合质量问题,一方面是成本压缩的考量,另一方面也许是想借助数据反馈来为换代做铺垫?毕竟,新一代的PHEV和纯电车型吹得火热,传统动力没那么风光了。先稳一下,等着换代新技术成熟再发力?这想法也许不完全靠谱,但车圈风云变化快,谁知道下一步呢?
顺带提两处我观察的细节。先说一个小跑题,我在朋友圈里刷到这样一条吐槽:大众卖得好,不是因为车好,而是因为人们爱面子。这句话扎心,但也不是毫无道理。再说一条没被注意的事实,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近几年大众在发动机设计上调校趋向更环保节能,但车主反馈动力输出没太大提升,这反而影响了驾乘愉悦度。
你说,大众这几年变了这么多,到底这车该不该买,尤其是涡轮双离合车型,到底合不合适开?买了几年以后,车主们还能不能安心用?这是不是又得靠我们这些外行人多踩多试了?我倒觉得,买车除了看品牌,也得看背后的技术细节,不能盲目跟风。总归,我还想再问一句:你身边有开大众涡轮双离合车的朋友吗?他们咋说?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