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比亚迪以后,又一品牌新出两轮车锂电市场,铅酸电池最后倒计时

2025年8月11日,国轩高科的控股子公司合肥国轩吉泰美与庐江高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宣布进军电动两轮车小动力电池市场。 这是继宁德时代、比亚迪之后,第三家汽车电池巨头跨界“降维打击”两轮车领域。 一场由产能过剩倒逼的产业迁移,正在加速铅酸电池的退场。

继比亚迪以后,又一品牌新出两轮车锂电市场,铅酸电池最后倒计时-有驾

国轩高科的行动并非孤例

早在2021年,宁德时代就与ATL合资成立“新能安”,专攻两轮车锂电池,如今已拿下雅迪、小牛等头部品牌订单,被业内称为“小宁王”。 而2025年5月,比亚迪高调发布32款两轮车专用刀片电池,宣称循环寿命超3000次,搭配台铃电动车实现“车电同寿”,直接将技术战火烧到铅酸电池的腹地。

汽车电池巨头集体“下乡”的动机,藏在惨烈的行业数据里。 2025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毛利率跌破18%,产能利用率持续低位运行。 更残酷的是,中国动力电池规划产能已突破4000GWh,实际需求却仅有1200GWh。 当产能过剩遇上钠电池、固态电池的夹击,两轮车市场成了巨头们消化产能的救命稻草。

继比亚迪以后,又一品牌新出两轮车锂电市场,铅酸电池最后倒计时-有驾

两轮车市场的诱惑显而易见

新国标强制要求2025年9月起,电动车必须满足轻量化、高安全性标准,彻底堵死了铅酸电池的退路。 与此同时,中国4.3亿辆两轮车中仅10%使用锂电池,千亿级替换需求一触即发。 高工产研预测,到2027年锂电两轮车出货量将达2800万辆,渗透率逼近40%。

技术碾压是这场革命的核心。 以比亚迪刀片电池为例:能量密度达180Wh/kg,是铅酸电池的4-5倍,搭载该电池的立马H5车型实测续航突破533公里;循环寿命超3000次,按每天充电一次计算可用10年,而铅酸电池仅能撑1-2年。 更致命的是低温性能:国轩高科主打北方市场,其电池在-2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95%,而铅酸电池同一温度下容量腰斩至50%。

继比亚迪以后,又一品牌新出两轮车锂电市场,铅酸电池最后倒计时-有驾

成本账的逆转彻底击垮了铅酸电池的防线

48V30Ah比亚迪锂电池售价1619元,摊薄到10年使用期年均成本仅160元,低于铅酸电池年均200元以上的更换费用。 宁德时代则推出“一度电0.4元”的租赁模式,用户初始投入降低70%,维护成本下降80%。 当全生命周期成本被重构,铅酸电池的“低价幻觉”荡然无存。

市场用销量投出了票。 2025年上半年,电动两轮车全国销量达3232.5万辆,同比增长29.5%。 雅迪、台铃等品牌迅速转向:台铃蓝鲸电池适配比亚迪刀片技术,立马H5全系搭载汽车级电芯,雅迪则押注钠电池抢占20%-30%市场份额。 超威、天能等传统铅酸巨头被迫关停50%产线,转型锂电池代工。

继比亚迪以后,又一品牌新出两轮车锂电市场,铅酸电池最后倒计时-有驾

渠道成为新战场

星恒电源建成2600家服务网点解决锂电池维修痛点,比亚迪在云南开设两轮车电池专营店。 经销商利润链被彻底颠覆:过去依赖铅酸电池“以旧换新”的暴利模式,正被宁德时代的租赁分成、残值回收等新玩法替代。 一位经销商坦言:“铅酸库存每年贬值30%,但锂电池托管服务能新增15%利润”。

安全性质疑声仍在蔓延。 2025年7月,某低价锂电池在过充测试中发生热失控,引发消费者对汽车电池技术下放的担忧。 但实测数据显示,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针刺实验和10吨挤压测试,热失控防控响应时间小于50毫秒。 其BMS系统动态监测200多项参数,温度控制精度达±2℃,远超两轮车行业标准。

继比亚迪以后,又一品牌新出两轮车锂电市场,铅酸电池最后倒计时-有驾

铅酸电池的退场已在其他领域预演

叉车市场数据显示,铅酸电池价格5年暴跌50%,市占率从2018年的82%骤降至2023年的32%。 宁德时代用租赁模式收割了68%的锂电叉车份额,部分铅酸厂商甚至将设备按废铁价拍卖。 同样的剧本正在两轮车行业加速重演。

新国标实施前的窗口期爆发了最后的疯狂。 部分铅酸厂商以0.25元/Wh抛售翻新电池,但事故率飙升300%;石墨烯电池作为过渡方案打出“3年质保”口号,但循环寿命仅800-1000次,不足比亚迪电池的三分之一。 消费者用脚投票:成都比亚迪电池专营店开业首日,48V30Ah型号售出超200组,退货率不足1%。

行业暗战延伸至技术路线分野。 宁德时代新能安主推三元锂电池攻占高端电摩市场;国轩高科32系列大圆柱电池专攻共享电单车;钠电池凭借-20℃容量95%的性能,成为北方市场新宠。 而低空经济正在打开想象空间:国轩高科合作亿航智能开发eVTOL航空电池,宁德时代发布500Wh/kg航空快充电池,两轮车电池成为巨头技术演进的试验场。 铅酸电池的百年王朝崩塌速度超出预期。 江浙某铅酸大厂停产拍卖设备的画面,成为这场革命最残酷的注脚。 当汽车电池巨头用技术降维打击、渠道下沉渗透、成本重构规则,留给铅酸电池的时间,只剩下新国标倒计时的最后读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