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班味有点重,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那种被排得密不透风的日程、无休止的会议、还有各种零碎但又必须处理的琐事填满,人会进入一种“低功耗运行”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对很多事情会丧失新鲜感,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似曾相识”的新东西。
前两天,有朋友发给我一篇关于广汽新车“向往S7”的文章,洋洋洒洒几千字,从外观设计讲到内饰配置,从8295芯片讲到205公里的纯电续航,问我怎么看。我扫了一眼,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不是这车香不香,而是:这场景,我好像在哪儿见过。
这种感觉,就像在2014年左右,你去看华强北的手机柜台。一排排的安卓机,每一家都在说自己的屏幕更清晰、处理器跑分更高、摄像头像素又多了几百万。什么“八核怪兽”、“拍照机皇”、“超长待机”,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但你把它们拿在手里,划拉几下,感觉都差不多。最后,大部分品牌都在那场惨烈的“参数内卷”里消失了,活下来的,没几个是纯靠硬件参数取胜的。
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尤其是15万到20万这个价位的插混SUV市场,给我的感觉,就跟当年的手机市场一模一样。广汽传祺推出向往S7,这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更像是一个宏大战场里,一个军团按照既定战略,发起的一次常规冲锋。你不能说这次冲锋不重要,但你要是只盯着这次冲锋本身,就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们不妨来算三笔账,这三笔账不是给消费者的,而是站在广汽这种“浓眉大眼”的传统车企角度来算的。
第一笔账,是“生存账”。为什么广汽一定要做向往S7这样的车?很简单,因为“坑”已经被人挖好了,你不去填,你就掉队了。这个“坑”就是比亚迪宋家族划定的一个巨大无比的价值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里,15-20万价位,一台能满足家庭需求的、纯电续航不短的、空间够大的插混SUV,已经成了一个“标配”。消费者已经被教育成:我花这个钱,就应该买到这样的东西。如果你的产品线里,在这个价格段出现空白,那么消费者在选车的时候,甚至都不会把你纳入考虑范围。这就像考试,这道题是必答题,你答了不一定能拿高分,但不答,直接零分。所以,推出向往S7,对广汽来说,首先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是为了守住自己的基本盘,是为了“活下去”。这笔账,是不得不付出的成本。
第二笔账,是“机会成本账”。一家车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资源是有限的。当广汽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向往S7这个项目上时,就意味着这些资源不能被用在别的地方。比如,他们能不能集中全力去攻克一个真正的、具有颠覆性的技术?比如固态电池?或者一个能跟华为鸿蒙掰手腕的自研车机系统?又或者,他们能不能把这些钱省下来,去深耕海外那些还没那么卷的市场?但现实是,他们不敢赌。因为颠覆性技术投入巨大,风险极高,短期内看不到回报。而国内市场的阵地一旦丢失,再想抢回来就难了。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个“值博率”看似不高,但确定性更强的策略:跟随。在别人已经验证成功的路上,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是一种防御性策略,谈不上高明,但足够稳妥。这就是机会成本,为了眼前的“生存”,放弃了对未来“星辰大海”的豪赌。
第三笔账,是“利润账”。这可能是最残酷的一笔账。在15-20万这个神仙打架的区间,价格战已经从“暗斗”变成了“明牌”。上游的电池成本虽然有所下降,但下游的需求和竞争压力却在指数级增长。每一家车企都在拼命地堆料,8295芯片、高阶智驾、大沙发、大彩电……这些东西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你多给用户一个配置,自己的利润就薄一分。向往S7号称纯电续航205公里,这背后是更大容量的电池包,是实打实的成本。在这样的市场里,指望一款车型能带来像过去燃油车时代那样的丰厚利润,几乎是天方夜谭。大家都是“交个朋友”,赚点辛苦钱,甚至是在“流血”赚吆喝,维持住市占率和工厂的运转,等待下一个周期的到来,或者等待对手先倒下。
捋清楚这三笔账,你再回过头来看向往S7这款车本身,很多东西就豁然开朗了。你会发现,它所有的产品定义,几乎都是冲着解决现有市场的“痛点”和对标竞品的“优点”去的。比如,强调205公里的纯电续航,就是为了在续航这个核心指标上建立一些比较优势;强调8295P芯片,是因为车机流畅度已经成了新一代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强调底盘质感和空间,这是传统车企相较于部分新势力的“祖传手艺”,是长板。
这就像一个努力的学生,对着去年的高考满分作文,逐字逐句地分析,然后用更华丽的辞藻、更工整的对仗,写出了一篇新的“满分作文”。你能说这篇作文不好吗?不能,它可能在很多细节上都更出色。但这背后,你看不到太多属于作者自己的、开创性的思想火花。它的一切优点,都是建立在对一个既有范式的极致模仿和优化之上。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其实是天大的好事。这种惨烈的“填坑式”竞争,把价格打了下来,把配置堆了上去。我们能用更少的钱,买到远超过去同价位水平的产品。放在五年前,谁敢想18万能买到一台综合续航超1000公里、智能配置拉满、空间巨大还能上绿牌的SUV?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企业在“流血”,消费者在“受益”,这是产业结构转型期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红利。
但作为观察者,我更关心的是这种模式的尽头在哪里。当所有人都把“参数”堆到极致,当每一款车都变成了“六边形战士”,没有明显短板的时候,下一个破局点会是什么?是品牌?是服务?还是某种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的商业模式创新?
就像当年的手机战争,最后胜出的苹果,靠的不是最高的处理器跑分,而是iOS的生态和独一无二的品牌价值;在中国市场活下来的华为、小米,靠的也是生态、渠道和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硬件参数的竞争,终究会有一个物理和成本的极限。当大家都能考95分的时候,决定胜负的,就不再是那最后5分了。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传祺向往S7 Pro+香吗?从一个家庭用户的角度看,如果你的需求就是一台各方面均衡、没有明显短板、能解决你续航焦虑和空间焦虑的插混SUV,那它大概率是“香”的。因为它就是为了满足你这样的需求而精心打造的。
但如果拉长时间轴,从一个产业观察者的视角来看,它的出现,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它标志着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浪潮的巨大压力下,已经彻底放下了过去的骄傲,开始贴身肉搏,用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去捍卫自己在牌桌上的位置。这背后,没有太多诗和远方,只有最原始的求生欲。
对我个人而言,我不会因为某款车多几十公里续航,或者多一个无关痛痒的功能就心动。我更愿意把手里的子弹留一留,看看这场“大逃杀”的最终格局。毕竟,在产业剧烈变革的时代,最大的风险,就是你以为你买到了“最新的”,结果刚出门就成了“上一代”。有时候,看别人“坐电梯”,比自己亲自去坐,要有趣得多。
共勉共戒。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