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事儿,中国摩托车市场这么大,咱们自己的摩托车企业也不少,可是要是把头部那十家摩托车企业加起来,销量竟然还干不过本田一家?这是啥情况?大家没觉得挺魔幻的么?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数据,心里头那叫一个别扭。咱中国人不缺人、不缺市场,也不缺工厂,怎么就做不过一个日本企业,而且人家还不是只靠中国市场混日子,是全球到处卖、到处赚钱。这就好比,咱这边凑了一桌子人下象棋,结果被对面一个“老外”给团灭了。你说这是不是有点扎心?
那问题就来了,本田到底凭啥能成为世界摩托车老大?咱们中国那么多企业,卖得还比不过它一家,这里面到底藏着啥秘密?难道真的只是技术差距那么简单?还是咱们在某些思路上根本没搞明白?
咱们不妨回头看看本田的发展史。本田做摩托车比谁都早,从战后那会儿,日本整个经济一蹶不振,本田那时候就琢磨着咋让老百姓用得起摩托车,琢磨着省油、耐造、好骑。你看它推出来的那些车型,比如最有名的Super Cub小狼,从1958年一直能火到今天,已经卖了一亿多辆。这就像是做方便面,十亿人吃同一款,这产品能不好?那就是把别人没有的耐心和洞察力用到底了。
本田还会紧跟潮流,不固步自封。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美国搞环保法规啥的,别人还在琢磨咋弄个大排量,本田一脚踩油门,搞出了CB750,盘式刹车、低油耗,说干就干;到了后来呢,电喷、铝合金材料、电子化,一样没落下。更别说这几年,电动摩托、电池新技术也是紧跟风口。本田不是会懒惰的企业,人家拿自己的命去贴市场的脸,只要风吹草动,立马跟上。
你可能会说,技术牛逼是肯定的,但产品得有竞争力才有人买嘛。这里也很有意思,本田不只是在某一个层级发力,高中低档都发产品。你没钱的时候,买个Super Cub,耐造、省油还不贵;你想骑得帅点,CB500这种中排量的满足你通勤、想撒野也行;你真是摩托车发烧友、追求舒适,大排量的金翼就能让你睡在车上都不心疼。问问世界各国的骑手,谁没骑过一辆本田?基本就是摩托界的大众。
但仅靠产品还不够,你得让大家知道你牛不牛。本田特别会搞赛事公关,MotoGP、达喀尔拉力赛,这些顶级比赛本田都是常胜将军。你去扒一扒历史,本田摩托车在这种国际大赛上称王称霸,得了一堆冠军头衔,胜场数甩其他厂一条街。这等于告诉全世界,本田不仅能让老百姓骑得舒服,专业玩家也认,这双重保障谁看了都得服气,品牌自然水涨船高。
还有一条,比咱厉害得多:本田本地化布局很早很深。你看看美国,别人加关税想保护哈雷,结果本田没怂,直接在俄亥俄州整工厂,建经销网络,正面刚哈雷和印第安。到了印度,这么大的市场,本田一口气建了四个工厂、几千家经销点,还量身定做产品,短短几年就卖到一年五六百万辆。越南、泰国、印尼、菲律宾,早就布局好了,经营的时间比咱企业成立时间都长。所以啊,不管全球怎么折腾,各地政府挥舞关税大棒,本田永远有先手,“我就是你本地的摩托车品牌”,你咋办?你还真没法办。
看到这儿,估计你会替中国摩企捏把汗。咱们是不是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中国摩企现在有几个短板,技术方面确实差本田一截,特别是大排量发动机、电喷系统甚至一些关键零件,咱做得还不够有“气魄”;咱们有的企业喜欢搞山寨,缺乏真正能打响全球的明星产品。你说豪爵、隆鑫这些企业,踩着人多地广,依托中国市场可以活得不错,但是一出国门,就没了家门口那种势头。啥原因?本土化不够深,对海外市场的不适应让咱改头换面都慢半拍。
还有一层,被忽略却异常重要,那就是摩托车文化。你见过国内有啥大规模骑行节、摩托车比赛能搞出全球影响力吗?大部分人买摩托是为了代步省钱,啥玩意儿都能凑合用;很少有人认真去琢磨摩托车背后的文化、故事、荣耀。咱的摩托车展会,一堆商家扎堆卖车,活动办得热闹,但是能和国外那些骑手社群比吗?玩摩托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是自信,是荣耀,也是社交,这一点咱们还不够。 MotoGp那种赛事,你想让全世界看中国品牌,除了扎钱,还要扎热情。
不过事情也不是那么绝对。你要说中国摩企一无是处也不公平。比如说,电动摩托咱们有点先机,电池、智能化集成,其实不少中国厂子手里掌握着不错的专利。中国人在电池技术上本来起步就早,新能源汽车那些经验也能复制到摩托车上。未来摩托车行业会不会一锅端进电动化,那就俩说,咱们可以抓住机会抄个近道。不过说到底,电动摩托也得有品牌、有文化,不能单靠技术拼低价,否则还是被人家收割高端市场。
更要命的是国内政策环境,很多城市禁摩,导致摩托车变成被打压的交通工具。你做市内生意没空间,只能拼小县城、乡村,卖便宜货堆销量。这一来市场天花板就低了,二来“摩托车等于穷人交通工具”在很多人心里根深蒂固,没法养出骑手文化和品牌粘性。想要逆转这种局面,企业自己出血不行,行业协会、媒体、甚至政府都得主动引导,给摩托车正名——不是谁都得开宝马坐奔驰,摩托车也是一种魅力,是个追求,是个美学。
你要问怎么突破,答案其实很简单——全方位学习本田,用中国人的韧劲硬刚到底。不要只盯着拼价格战、刷销量,更要沉住气扎实搞技术,优化工艺,造出自己能拍胸脯叫好的产品。其次要“出海”,要跟本地摩托车圈子打交道,了解你客户喜欢啥,生活习惯啥样,把摩托做好到让他们觉得买你是慷慨激昂,不是图便宜。最重要的,还得玩起自己的摩托车故事,组织赛事活动,把中国企业的技术和文化包装出去,让别人看到,摩托车不光是烧油的铁皮,还有骑着它能飞的梦想和乐趣。
最后还是那句话,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胜利,摩托车行业是个耐力赛。你看本田几十年沉淀能做到今天,中国企业如果肯下苦功、学会进化,不光是仿制和跟跑,在技术、产品、品牌、市场和文化五个层面齐头并进,谁敢保证未来世界摩托车的“霸主”不是一个中国品牌呢?
现在本田是老大没错,但这份“王冠”并不只是技术和历史堆起来的,也是他们敢想、敢干、懂文化、懂市场争来的。咱们把问题和短板都看明白了,愿不愿意付出同样的努力呢?中国摩企想做世界老大,是不是能把出海、本地化和新技术用得更灵活?是不是能在摩托车文化上搞出自信和影响力?是不是能让骑手和用户觉得你是一家有梦想的企业?这些问题,只要努力回答了,十年、二十年后,世界摩托车市场上的格局没准就会被咱们悄悄改写。
所以啊,别老琢磨“本田凭什么”了,咱们也可以问自己:“中国摩托车企业,咱凭什么不能成为下一个世界老大?”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