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P7+的增程版刚刚登场了。说实话,一看到东安1.5T增程器这几个字,我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放小鹏身上,会不会有点穿越感?东安这套动力总成,一直是合资车、传统燃油车供应链里的老面孔,把它放在新能源车上,确实有些意思。
身边做修理的哥们儿笑着跟我说:你说这车挂个增程器,感觉就是传统和新能源的双保险。没电了还能靠盖头电动发电,别担心续航焦虑。我估计他是乐了,但也不是没道理。毕竟,像小鹏这种纯电车型,受制于电池成本和充电基础设施,增程器的出现更像是过渡期的必需品。
说到这增程器,实际它的本质就是一台迷你发电机,1.5T的排量意味着它可以给电池补充合理的电量,理论上能延长续航50%-80%(这还得看路况和驾驶惯,样本少,单纯感受)。和传统燃油车100%靠油箱不同,这系统更像家里插座备用电源,随时补给,避免没电尴尬。
小鹏这次还配备了主动式进气格栅。说真的,现在车企搞这个主动格栅,主要是为优化风阻和散热,提升续航。可你想啊,增程器得跑内燃机,怎么可能全靠电闭合。小鹏这套设计,我猜测是根据不同工况智能开闭,燃油机需要冷却时格栅打开,不需时关闭,既散热又省风阻,好家伙,算是一种聪明的妥协吧。
能不能实现理想效果也是个问题。增程器实际运转时声音、热量传导,我没在实车体验中具体感受过,只能说理论上比大排量燃油车省心,但增程器还是意味着多一套燃油系统,维护成本、故障率会不会上升呢?销售小王告诉我:卖车时客户问这问题多,尤其二手价担心不敢买。这就是实打实的用户心理。
电池组换成了亿纬动力的磷酸铁锂电池。话说回头,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小鹏还是用的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这个切换虽然跟价格压力和安全考量有关,但能换到亿纬动力也算个积极动作。磷酸铁锂电池,安全稳定,寿命长,好处多,但续航密度比三元锂低一点。小鹏是怎么克服这个问题的?没细想过,但估计通过增程器补足续航短板。
尾部造型的调整,说实话,官方没大张旗鼓讲设计理念,我看更像是小修小补,优化风阻、家族化设计语言为主。前两天和老友聊起,他开的是竞品某品牌旗舰电车:你这小鹏动静挺大,尾部设计倒没啥惊喜,感觉有点老款C级的影子。这种同价位设计比较,消费者还是敏感的。毕竟100多万的价位,细节就很讲究。
说到同价位,这车和蔚来ES6(老版那款)对比,增程器明显是差异化优势。蔚来老版没有增程,续航完全靠电池和换电站支持,P7+增程版这套方案,其实解决了长途焦虑,但用户操作惯会不会被打破?毕竟多一套发动机,油耗、保养彻底变样了。前几天朋友发来信息:我不太愿意让纯电车变混动,不光麻烦,感觉多了点‘燃油车’的油烟味。他的观点让我重新思考,或许部分用户并不吃这一套。
不管怎么说,这车的研发流程应该挺复杂。根据我的了解,造车像做复杂拼图,电池供应链的选择就是其中一个煞费苦心的环节。三元锂走高能量密度路线需克服安全、成本难题,磷酸铁锂则是折衷稳健。增程器本身就像额外的拼图块,既得和电控系统、冷却系统、整车软件等无缝对接,又得保证本身有爆款级别的稳定性。说起来像盖房子装电路,东西多了,线路反而容易乱。
对了,销售妹子之前跟我唠叨过:其实现在续航焦虑多是心理作用,短途代步根本用不着增程。但客户惯了‘多一份保险’,宁愿贵点买着放心。我觉得这个心理和保险买多了怕亏一样,里面透着那么点矛盾的安全感。
小鹏P7+增程版,整体上看,是给市场递上一张续航和性能均衡的答卷。但我自个儿心里又开始犯嘀咕:这东西,未来还用得着吗?电池技术飞速发展,充电桩也越建越密,增程器会不会成为鸡肋?(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了,说个小插曲,顺手心算了一下,这台1.5T增程器的百公里油耗大概率稳定在4-6升之间,折换成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成本来看,和纯电长续航版本差距明显,长期算下来,保养成本、油费这块能否对冲增程带来的心理优势呢?这我倒也没具体数据,只是估计。
再顺便问个问题,你们真的会被增程这种半燃油半电动技术路线打动吗?又或者说,未来纯电车加上燃油增程这套组合,到底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呢?我觉得这才是值得研究的点。
最后说句,P7+尾部小改款细节我倒觉得挺有意思,别看只是换了灯带和局部线条,夜晚亮起的时候,辨识度确实上来了。你有没有注意到?这种小改款,有时候反而是厂家的灵魂微调,比啥都能撩动车主心态。这样不张扬的设计变化,也可能是今天购车用户评价的隐形战场。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