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豪华品牌遇冷,销量惨淡,中国市场难突围

最近这段时间,但凡关注点汽车市场的朋友,可能都会有这么一个感觉:以前那些听着挺高级、看着也挺有格调的汽车品牌,好像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就说前阵子刚出来的半年汽车销量单子吧,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像捷豹、英菲尼迪、讴歌这些牌子,曾经也是不少人心中的“白月光”,觉得开出去特别有品味,不随大流。

可现在呢,它们在榜单上的位置,已经掉到了很多人都找不到的角落里,销量甚至还不如一些刚出来没两年的国产新品牌。

二线豪华品牌遇冷,销量惨淡,中国市场难突围-有驾

这就让人纳闷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是我们老百姓的眼光变了,还是这些曾经的豪华“备胎”自己不争气了?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也挺现实的,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咱们把时间往回倒个五六年,那时候的汽车市场跟现在可完全是两个景象。

如果你手里有个三十来万的预算,想买辆车提升一下生活品质,那凯迪拉克、雷克萨斯、林肯这些牌子绝对是绕不开的选择。

特别是雷克萨斯,那会儿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很多人去店里看车,那场面跟现在抢打折鸡蛋的大爷大妈有得一拼,人头攒动。

销售人员脸上挂着客气又带点矜持的微笑,跟你说:“先生您好,我们这款车卖得特别好,全国都没有优惠。您要是真心想买,想早点提到车,我们建议您加装一些精品。”这所谓的“精品”,说白了就是加价,几万块钱花出去,就为了能早点开上那台心心念念的ES。

可那时候的人们还就吃这一套,觉得加价买来的车,开出去更有面子,证明这车是真抢手、真保值。

二线豪华品牌遇冷,销量惨淡,中国市场难突围-有驾

那时候的氛围,就是这么个情况。

可是,市场这东西,真是风水轮流转。

现在你再走进雷克萨斯的店里看看,那感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销售顾问的热情里明显多了几分急切,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价格,现在就摆在你面前。

就拿当年加价都难买的ES来说,现在有些地方裸车价直接给你谈到二十万以内,这在以前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且,为了让你下单,什么全车贴膜、高级脚垫、好几年的免费保养,能送的都给你送上,生怕你一转身就去了隔壁的国产新能源展厅。

那些当年加价提车的老车主,要是看到现在的价格,心里估计五味杂陈,免不了要拍大腿后悔自己买早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别的二线豪华品牌身上。

凯迪拉克那个主打运动的CT5,以前也是奔着三十万去的,现在优惠个八九万都算是常规操作了,落地价比一些主流的合资B级车高配贵不了多少。

二线豪华品牌遇冷,销量惨淡,中国市场难突围-有驾

还有林肯,一些车型的优惠幅度大得吓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经销商急着清空库存回笼资金,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美式豪华的从容和底气。

那问题就来了,好端端的,这些二线豪华品牌怎么就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了呢?

其实,它们不是被一个对手打败的,而是陷入了一场来自上下两个方向的“夹击战”,被挤得喘不过气来。

首先,是来自“楼上”的压力,也就是奔驰、宝马、奥迪这三大传统豪华巨头。

以前,BBA的价格是高高在上的,和二线豪华品牌之间有一道明显的价格鸿沟。

但现在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尤其是在新能源车的冲击下,BBA也坐不住了,纷纷开始降价促销,把自己的入门车型价格不断下探。

这么一来,事情就变得有意思了。

你想想,对于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买车,尤其是这个价位的车,品牌所代表的“面子”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当原来只能买凯迪拉克、雷克萨斯的钱,现在努努力就能买到一台挂着蓝天白云标或者三叉星徽的宝马、奔驰时,很多人心里的天平自然而然就倾斜了。

毕竟,在不懂车的人眼里,BBA就是豪华的代名词。

二线豪华品牌遇冷,销量惨淡,中国市场难突围-有驾

这种来自一线品牌的降维打击,直接就把二线豪华品牌最引以为傲的“性价比”优势给打没了,品牌护城河也变得越来越窄。

如果说来自BBA的压力是外部挤压,那么来自“楼下”的冲击则是釜底抽薪,这股力量就是我们中国自己的高端新能源品牌。

像理想、问界、蔚来、小米这些品牌,它们根本不跟你玩传统的那一套。

当二线豪华品牌还在跟你强调它的发动机技术有多成熟、底盘调校有多扎实时,国产新势力已经把赛道整个给换了。

它们跟你聊的是智能驾驶,是车里的那块大屏幕有多流畅,是“冰箱、彩电、大沙发”带来的舒适体验。

你坐进一台理想L9或者问界M9里,那种感觉已经不像是在一台传统的汽车里,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智能化的起居室。

无论是语音控制的灵敏度,还是车机系统的功能丰富程度,以及座椅通风、加热、按摩这些舒适性配置的普及,都远远超过了那些内饰设计十年不变、车机系统还卡顿的传统豪华车。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那些更看重品牌、追求传统驾驶感受的消费者,可能会加点钱去买打折的BBA。

二线豪华品牌遇冷,销量惨淡,中国市场难突围-有驾

而那些追求新科技、看重智能化体验和全家出行舒适度的年轻消费者,则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产品力更强的国产新势力。

被夹在中间的二线豪华品牌,就好像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两边都够不着。

论品牌底蕴和号召力,比不过BBA;论科技感和用户体验,又被国产品牌甩开了好几条街。

到最后,它们能拿得出手的,似乎只剩下了降价这一条路。

可是一味地降价,就像饮鸩止渴。

价格是下来了,销量却未必能上去多少,反而把自己的品牌形象给拉低了,陷入了“越降价越卖不掉,越卖不掉越得降价”的恶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中国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也越来越务实了。

大家买一辆几十万的车,会考虑很多长远的问题。

比如,这车的保值率怎么样?

二线豪华品牌遇冷,销量惨淡,中国市场难突围-有驾

我开个三五年,卖出去还能值多少钱?

一个不断降价的品牌,保值率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再比如,这个品牌的售后服务网点多不多?

万一销量不好,过几年4S店都关门了,我这车去哪儿维修保养?

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顾虑。

相比之下,凯迪拉克、林肯在美国可能有深厚的历史情怀加成,但在中国市场,这种基础是相当薄弱的。

一旦品牌光环褪去,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转身离开。

说到底,汽车市场的这场变革,不仅仅是几个品牌的兴衰更替,它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购车选择。

过去,花个二三十万买一辆二线豪华车,是品味和身份的象征。

而现在,用同样的预算,你是选择一辆降价后更有“面子”的BBA,还是选择一台配置拉满、科技感爆棚的国产高端新能源车,已经成了一道让很多人纠结的选择题。

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花大价钱买回来的东西,几年后变得一文不值,更不想买一辆在技术和理念上已经被市场淘汰的“过时产品”。

这就像当年手机市场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一样,在智能化的浪潮面前,再辉煌的过去也无法成为未来的通行证。

如今的二线豪华品牌,就正孤独地站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