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巨额罚款,日产与比亚迪在欧洲达成合作

车友们,最近我注意到一则挺有意思的新闻——日产和比亚迪在欧洲牵上手了,他们组成了碳排放额度共享联盟。 这事儿表面看是企业间的合作,背后却藏着咱们每个车主都可能关心的信息。 你们知道吗,欧盟给每家车企都设了碳排放限额,超了就得交巨额罚款,这规矩逼得传统车企不得不找新能源车企“结对子”。 日产之前跟雷诺、三菱抱团,但三家在新能源领域都没太多建树,额度根本不够用;转头找上比亚迪,就因为比亚迪在欧洲卖的都是纯电和插电混动,碳排放额度多到用不完! 这操作像不像小时候考试,学霸把多余的分数“借”给学渣? 不过话说回来,光靠买额度可不是长久之计,欧盟的限额每年都在收紧,最终还得自己硬实力跟得上。 今天咱们就从车主角度聊聊,这种合作对咱们选车、用车到底有啥影响。

先说说碳排放额度是咋回事。 欧盟为了逼车企减排,给每家企业定了排放上限,超了就得交罚款,一辆超标车可能罚上千欧元。 这规则下,新能源车企自然成了“香饽饽”——比亚迪在欧洲卖的车几乎零排放,手里额度堆成山;而日产这类传统车企,燃油车卖得多,额度根本不够用。 联盟一成立,比亚迪能把多余额度“转”给日产,日产躲过罚款,比亚迪还能赚一笔。 这机制其实国内也有,像比亚迪、小鹏光卖积分就赚过几十亿。 但车友们得注意,欧盟限额每年都在缩紧,就像温水煮青蛙,车企若只靠买额度,迟早得栽跟头。

咱们来看日产为啥非得找比亚迪。 日产之前和雷诺、三菱组队,但三家在新能源领域进展慢,纯电车型销量一般,额度捉襟见肘。 反观比亚迪,去年在欧洲卖了超15万辆新能源车,插混车百公里油耗才1.2升,纯电车型续航普遍500公里以上,碳排放额度多到用不完。 这种合作对日产来说是救急,对比亚迪则是资源变现——额度放着不用也浪费,卖了还能反哺研发。 不过作为潜在车主,我琢磨的是:日产会不会因此放松电动化转型? 毕竟有捷径走,可能就没那么拼命搞技术了。 但长远看,欧盟2035年要禁售燃油车,日产若不加紧研发,未来可能掉队。

再说比亚迪,它凭啥成了“额度大户”? 我在欧洲试驾过他们的ATTO 3(国内叫元PLUS),这车续航420公里,快充半小时能充80%,平时城市代步绰绰有余。 欧洲人喜欢它的刀片电池,安全系数高,而且价格比同级特斯拉便宜两成。 比亚迪的车内设计也挺有意思,旋转大屏配哑铃式空调出风口,坐进去像进了健身房! 不过欧洲版悬挂调校偏硬,过减速带颠簸感明显,可能为适应当地路况做了妥协。 这些细节说明比亚迪能火靠的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的产品力。

规避巨额罚款,日产与比亚迪在欧洲达成合作-有驾

对咱们车主来说,这种合作有啥好处? 第一,车企省下罚款,可能让利给消费者——比如车价更实惠,或者售后套餐更丰富。 第二,技术共享可能加速,日产在车身轻量化上有经验,比亚迪的三电系统成熟,万一未来合作深化,说不定能推出更强车型。 但别指望立马见效,目前联盟只涉及额度共享,还没到技术融合那步。 我有个在德国留学的朋友说,欧洲车主现在选车更看重碳排放数据,低排放车不仅能拿补贴,转卖时保值率也高。 这趋势国内迟早会跟上,咱们选车时得多留个心眼。

聊聊实际用车场景。 假如你每天通勤50公里,开燃油车月油费大概1200元,换成比亚迪的纯电车,电费才200元出头,一年能省上万块。 而且新能源车保养简单,不用换机油机滤,省心又省钱。 周末带家人自驾游,插混车可油可电,跑长途不焦虑。 像比亚迪的唐DM-p,百公里加速4.3秒,还能对外放电,露营时能煮火锅、看电影,这种体验燃油车给不了。 不过北方车友得注意,冬天电池续航打七折,选车时得优先看热管理系统。

规避巨额罚款,日产与比亚迪在欧洲达成合作-有驾

碳排放交易机制其实在倒逼车企转型。 欧盟计划到2030年把车企平均碳排放降到每公里49克,比现在严一倍! 这意味着燃油车会越来越难卖,混动和纯电才是主流。 国内“双积分”政策也在收紧,车企若跟不上,要么买积分,要么停产高油耗车型。 作为车主,咱们用钱包投票,选低排放车不仅是省油钱,更是帮整个行业向前走。 我上次去车展,发现国产新能源车设计越来越靓,续航越来越实,这说明竞争对消费者绝对是好事。

最后扯远点,日产和比亚迪的合作像一面镜子,照出汽车行业的未来——环保不再是口号,而是真金白银的较量。 车企要么像比亚迪那样靠技术赚额度,要么像日产暂时“借额度”过渡。 但归根结底,核心还得自己有硬实力。 车友们,下次你们选车时,会更关注碳排放数据吗? 这样的行业变化,你觉得是机会还是挑战? 欢迎在评论区唠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