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先付全款再排产,期车模式引争议,动了谁的奶酪

最近,备受关注的小米汽车因为一项提车流程的变动,在准车主和广大网友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事情的起因是一些已经下定锁单的消费者发现,他们被要求在看到自己的实体车之前,就必须先付清全部的购车尾款。

这和大家普遍理解的“先验车,后付款”的常规汽车交易模式大相径庭,一时间,各种议论和质疑声四起。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小米汽车原本的订车提车流程。

小米汽车先付全款再排产,期车模式引争议,动了谁的奶酪-有驾

这个流程设计得相当清晰,也符合大多数人的消费习惯。

第一步,用户在小米汽车的官方APP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车型和配置;第二步,支付一笔5000元的定金来锁定这个订单,这笔定金一旦支付,就意味着用户的购车意向非常明确,工厂就可以根据这个订单来安排生产了;第三-步,就是等待,等工厂把车生产出来,再通过物流运送到用户所在城市的交付中心;第四步,交付中心通知用户前来验车,用户可以仔细检查车辆的方方面面,确认无误后,再支付剩余的尾款;最后一步,结清款项,拿到发票和钥匙,就可以开着新车回家了。

这个流程可以说是有条不紊,也给了消费者充分的保障,毕竟是几十万的大件商品,先亲眼看看,亲手摸摸,再把钱全部付出去,心里才踏实。

然而,现在出现的新情况是,部分用户在车辆还没有运抵交付中心,甚至还没开始生产排产的时候,就收到了小米方面要求支付全款的通知。

通知还明确表示,如果不按时支付,不仅车拿不到,之前交的5000元定金也不会退还。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不满。

有消费者直接提出疑问:如果我连车长什么样都没看到,就要把二三十万都给你,那之前设置的那个“付定金锁单”环节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不就等于直接要求一次性全款购车吗?

这种“先付钱再等货”的模式,在汽车这样的大宗消费品领域,确实非常罕见,也难怪会触动大家敏感的神经,让人觉得小米是不是“店大欺客”了。

那么,一向以“和用户交朋友”形象示人的小米,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看起来不太友好的调整呢?

经过深入了解后发现,情况并非大家最初想象的那么简单。

小米汽车方面解释称,这项“提前付尾款”的要求,并不是针对所有订车客户的,而是有选择性地、精准地针对一类行为异常的特殊客户。

这类客户通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让小米的后台系统判定其“提车意愿明显降低”。

小米汽车先付全款再排产,期车模式引争议,动了谁的奶酪-有驾

比如说,有的客户在订单锁定后,会主动联系客服,要求延迟自己车辆的排产和交付时间,而且没有给出特别合理的理由。

再比如,还有一些客户在下单时明明选择了分期付款的金融方案,但当交付顾问催促他们去办理相关的贷款审批手续时,他们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迟迟不肯推进流程。

懂行的人看到这里可能就明白了,这些行为模式,与普通消费者的急切心态是截然相反的。

一个真心想买车的家庭,通常是盼着能早日提车,怎么会主动要求推迟呢?

一个确实需要贷款买车的人,为了能顺利提车,也一定会积极配合办理手续。

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大概率指向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俗称的“黄牛”。

黄牛们的操作逻辑其实很简单。

在小米SU7刚上市,市场热度达到顶峰、一车难求的时候,他们利用技术手段或者人海战术抢下大量订单。

他们的目的不是自己开,而是把这个“提车权”加价转卖给那些没抢到车但又想尝鲜的真正消费者。

一个订单转手,赚个一两万是常有的事。

这5000块的定金,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低成本的投资,用以撬动一个高回报的投机机会。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

小米汽车的产能不断提升,交付速度越来越快,市场上的现车和准新二手车也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整个二手车市场的大环境也不太景气。

小米汽车先付全款再排产,期车模式引争议,动了谁的奶酪-有驾

这就导致黄牛手里的订单不再是“香饽饽”,加价卖不动了,甚至平价转让都找不到人接盘。

如果他们现在按照原计划提车,很可能要亏本才能卖出去,损失会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最有利的选择,就是放弃提车,损失掉那5000块定金,及时止损。

而他们拖延排产、拖延办理金融手续,就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去寻找下家,是一种典型的观望和拖延战术。

小米汽车正是洞察到了这一点,才采取了这种看似强硬的措施。

你不是想拖延吗?

那我就启动协议条款,要求你立刻付全款。

这一下就将了黄牛一军,逼迫他们必须立刻做出决定:要么,硬着头皮付出几十万的全款,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市场;要么,就只能放弃订单,让小米没收定金。

这一招,可以说是直接打乱了黄牛的如意算盘,有效地将那些虚假的、用于投机的订单挤了出去,把宝贵的产能和资源留给真正想买车的消费者。

当然,很多人会关心,小米这么做,法律上站得住脚吗?

会不会构成违约,甚至是“霸王条款”?

这就得看用户在APP上订车时,勾选同意的那份《小米汽车购买协议》了。

在这份协议中,其实已经写明了相关的条款。

小米汽车先付全款再排产,期车模式引争议,动了谁的奶酪-有驾

协议规定,小米汽车有权根据车辆的生产安排或销售情况,随时通知消费者支付车辆的剩余款项。

并且,消费者在接到通知后,必须在7个自然日之内完成支付。

如果逾期未付,则构成根本性违约,小米方面有权单方面取消订单、解除协议,并且定金不予退还。

从法律角度分析,“霸王条款”通常指的是经营者为了逃避自身法定义务、减免责任、不合理地加重消费者负担或限制消费者主要权利的条款。

我们来看小米的这个条款,它并没有免除小米要按时按质交车的义务,也没有说车出了问题可以不负责。

它只是调整了付款的时间节点。

对于一个真心购车的消费者来说,虽然付款时间提前了,但总价没有变,最终得到的商品和服务的核心内容也没有变,所以很难说它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因此,这个条款更像是一个双方事先约定好的游戏规则,虽然对消费者来说有些严苛,但并不足以被认定为无效的“霸王条款”。

不过,这个条款中“7个自然日”的设定,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因为“自然日”包括了周末和法定节假日。

如果一个普通消费者恰好在国庆或春节长假的第一天收到付款通知,而他又需要通过银行柜台办理大额转账,就可能因为银行放假而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支付。

这种情况下如果被判定违约,对消费者来说就太冤枉了。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小米能将“7个自然日”修改为“7个工作日”,无疑会显得更加人性化,也能更好地避免误伤无辜的真实用户。

最后,这场“期车模式”的风波,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既然小米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甄别和清理黄牛订单,那么,当初小米汽车发布后,官方反复宣传的那些惊人的订单量和锁单量,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消费者需求,又有多少是黄牛们为了投机而制造的泡沫呢?

当这些泡沫被挤掉之后,小米汽车所面对的真实市场需求,是否还像最初的数据看上去那么火爆?

这或许是这场风波留给市场和小米自己,一个需要冷静审视和回答的问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