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再次抛出“重磅炸弹”——双方正式签署扩大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他们联合开发的行业领先E/E架构(电子电气架构)不仅将用于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纯电车型平台,还将首次跨界登陆燃油和插电混动车型平台。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合作升级,更像是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的“加速器”。
01
为什么说这是一件大事?
1.1. 跨动力总成平台化
以往,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多应用于纯电车型,因为电驱动与软件定义汽车(SDV)在设计之初就高度匹配。而这次,小鹏与大众直接打破“纯电独享”壁垒,把这一架构延伸到燃油和插混车型。
这背后代表着两大趋势:
传统燃油车智能化速度加快
混动市场的智能化门槛抬高
1.2 “中国速度”落地
据双方介绍,自2024年7月22日首次签署联合开发协议以来,项目已快速取得关键里程碑。中国研发节奏 + 全球顶尖平台化设计,让原本需要数年的开发周期被大幅压缩。
1.3. 大众的“成本结构优化”算盘
大众方面明确提到,通过CEA架构延伸到燃油车,可以强化在传统动力市场的技术优势,并优化成本结构——这很可能让大众在中国的中低端车型智能化升级时更有价格竞争力。
02
技术层面:不只是“快”,而是“全”
双方研发团队坚持极致的平台化理念:
架构可跨动力能源形式复用
支持软件快速迭代与远程升级(OTA)
缩短车型开发周期
简单理解就是:同一套“大脑+神经网络”可以装在不同类型的车上,不用每做一款车都重新设计,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推出新车型。
03
对中国市场意味着什么?
3.1.智能化下沉到燃油车
很多消费者暂时不会买纯电,但他们也会在燃油车上享受到更先进的车机体验、更稳定的自动驾驶辅助。
3.2.平台化=规模效应
大众在中国的燃油车和插混车型基数巨大,如果这套E/E架构批量装车,将迅速放大销量规模,降低单车成本。
3.3.国产技术走向国际的信号
虽然项目主要面向中国市场,但小鹏在全球的研发布局,可能意味着这套技术未来也有机会反向输出到海外。
04
何小鹏 & Ralf 的话,透露了两种野心
何小鹏:强调长期合作与技术创新,定位自己是“智能电动核心技术”的深度玩家。
贝瑞德(大众中国CEO):则强调技术成果不能局限在单一动力形式,要利用集团燃油车矩阵的规模优势,同时优化成本结构,为更多前沿创新投资腾出空间。
这说明双方的合作并非单点突破,而是战略纵深——一边巩固现有市场,一边为智能化全面爆发做铺垫。
05
这次合作有几个关键看点:
E/E架构从纯电延伸到燃油/插混,这是行业风向转变的信号
大众希望借中国的技术与速度反哺全球竞争力
小鹏的技术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将在B端(整车厂合作)和C端(消费者认知)双提升
一句话总结:小鹏与大众的“二次牵手”,不仅是技术平台的升级,更是中外车企在智能化竞争中的一次战略合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