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展厅里灯火通明,车身上反光如同手术台上的钢器。发布会还没开始,地上投着六十四颗小光斑,据说每个都代表着吉利的一颗卫星。有工程师在旁边盯着手机屏幕,一条条数据跳动,好像每一秒钟都在见证着某种巨变。我站在人群后面,突然生出了早年法医在案发现场的错觉——不为谁而来,只等一场旧规则的死亡宣判。
吉利卖了百万辆,新能源占了大半,还排进了全球前十。这数字听起来和省城医院月度尸检量一样——多到让人麻木,也多到让“同行”开始窃窃私语。这两年各大车企也都在冲电车,倒是没人把卫星和AI这种本该印在NASA工作报告里的东西往车顶上招呼,吉利拎着一大捆“科幻”,直接往现实车市倒了件冰水。
现场李书福拍着大屏幕指给大家看,“天眼”已经装到你出行的每一个清晨。六十四颗卫星,说是可以在沙漠、山区、戈壁滩都把车找出来。对比我早年在没信号的高速上摸黑找警车的场景,稍微有点职业尴尬——原来真的有人解决这个问题,不靠多打电话,只靠“上天”。
最让人犯嘀咕的是,吉利的手机和车机算得比化验科的PCR还快。银河M9据说能自个儿算路线、自动调动力,开车的人只要坐好了,剩下的交给跟人脑反应快二十多倍的AI。以前大多数人的智能化不过就是中控大屏和语音导航,吉利似乎在把驾照慢慢从人类手上剥离。开车这事,还能不能叫“驾驶员”头衔,有点难说。
案情还在推进,我表哥刚换车,懒得等油车排队。销售顾问说每个月二十万辆新能源车就这么发到全球,货都不够卖。欧洲经销商连夜催货,像极了“案卷清查”时各地公安急着要证据的劲头。细想下,这和早前汽车进口队伍里排的“德系”、“日系”已经不是一个故事。李书福讲得明明白白——“中国技术,要变成世界标准。”话说出来,比新闻联播的音调还实在。
当然,传统车企也在努力追赶,油车变电车,电车变“智车”,智车变“太空车”。但这把刀是怎么磨出来的?销量说明很多事——科技奇迹不是空穴来风,必须得能落地才叫本事。老车主说“技术齐全不如用得顺手”,这话和法医用的各种检测仪同理:再厉害的设备,查无可查的时候毫无意义。
我不是吉利的粉丝,也没开他们全新出厂的银河M9,但从专业视角看,这种“卫星上车”的操作,等同于把刑侦现场直接变成了“直播间”,证据实时更新,数据不丢失,最大化规避了“人祸”—比如导航失灵、信号黑洞。至于人工智能分担驾驶决策,某种程度上类似把案卷交给机器自动排序:效率高,但机器不懂偷懒,也不讲情面。过去出车祸是“眼不见路”,将来可能是“AI没发觉你的小心思”。
黑色幽默在于,科技带来的盛世,永远不得不跟现实的鸡零狗碎共存。卫星能帮你定位,但修车时躺在地板下还是得靠人。自动驾驶能比人快二十倍,但早高峰路口的手势警察和一身汗的环卫阿姨,暂时还是AI的盲区。吉利是不是下了最大的一步棋,我没兴趣替他们鼓掌,毕竟每多一项技术进步,法医也多一点“案件新变”。智能汽车的安全事故,未来可能会变成刑侦里的新门类,说不定哪天法医现场要跟AI抢证据。
当然,这让我分外清醒——技术进步是好事,但从“奇迹”到“标准”,路其实很长。就像法医解剖,每加一种检测方法,案子并不一定就能更快侦破,反而案情可能变得更复杂。吉利卫星上车这步,不是终点,算上全球市场,下一场奇迹还远着呢。
所以,到底有多少车主会因为“卫星守护”而买单?多少人会愿意放权给AI做决策?这其中既有技术逻辑,也有关乎人性的博弈。平台做得好,不保证每个人都能跟上,卫星盖得再多,地上还是要有人修路。
看着发布会结束,人群散去,我突然觉得,这场技术革命就是一次“案发现场”的预演。各方证据来源越来越多,参与者也越来越不确定,不过最后谁主沉浮,不只是看销量,更看谁能管好自己的工具箱。
至于下一个奇迹什么时候到来?我也想知道。同时,想问问你——如果有一天你上了辆“会思考”的汽车,信号还有卫星在头顶,你会愿意让车帮你决定每一步吗?或者,你更喜欢亲自把控方向盘,哪怕偶尔迷路、临时修车?科技与信任,终归是两个案子。你,咋选?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