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在美国加州兰卡斯特工厂生产、雇佣美国工人、服务美国市场的比亚迪电动巴士,竟然被美国政府当作“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 而一辆从墨西哥穿越边境驶来的重型卡车,却可以凭借《美墨加协定》轻松免税入境。 这匪夷所思的场景,正是2025年10月17日特朗普签署新关税行政令后出现的现实。
这项将于11月1日生效的政策宣布对进口巴士征收10%的关税,对中型和重型卡车征收25%的关税。 然而微妙之处在于,从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的卡车几乎完全免税,巴士却无法享受同等待遇。 这种差别待遇让美国公交协会直言不讳地批评:这根本不是公平竞争,而是明目张胆地给某些企业“递刀子”。
比亚迪作为美国电动巴士市场的领头羊,首当其冲成为这波关税的最大受害者。 这家中国企业在加州电动巴士市场的占有率曾一度接近80%,兰卡斯特工厂更是北美最大的电动巴士制造基地。 如今,即便在这里生产的比亚迪巴士,也要背负10%的额外成本,使得洛杉矶郡那笔60辆电动大巴的创纪录订单瞬间价格上涨。
特朗普政府辩解称,这些关税旨在“加强美国制造能力”和保护国家安全。 但美国商会一针见血地指出矛盾之处:美国卡车和巴士的主要进口来源国正是墨西哥和加拿大这两个最亲密盟友,根本谈不上国家安全威胁。 这种选择性征税暴露了政策背后的真实意图——针对中国和德国等北美自由贸易圈之外的竞争对手。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同一政策对卡车行业却大开绿灯。 美国将《美墨加协定》的关税豁免范围扩大至中型和大型卡车,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美墨加卡车只有非美国产部分需要缴税,零部件更能直接豁免。 数据显示,美国每年从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的卡车数量占进口总量的85%以上,这一豁免几乎覆盖了绝大多数北美市场的卡车需求。
这种差别待遇在美国国内引发了激烈对立。 福特等主要在本土生产卡车的企业对此表示欢迎,福特CEO公开称赞这将“为美国工人提供更多就业保障”。 然而,代表更广泛商业利益的美国商会却强烈反对,认为这将扰乱运行多年的北美一体化供应链。
甚至共和党内部也为此吵得不可开交。 不少共和党参议员直言不讳地批评:“关税就是税,给进口商品加关税,就是变相给美国家庭加税”。 他们担心物价上涨会引发选民不满,影响自己的连任前景。
公交系统成为这波关税的隐形受害者。 美国公交协会警告,全美各地公交系统正加速电动化转型,进口巴士是重要的补充力量。 加征关税会让每辆进口巴士的成本增加数万美元,这些成本最终要么转嫁给纳税人,要么迫使公交公司延缓车辆更新计划。
更有分析师测算,这类关税可能让一辆重型卡车的市场价格飙升至22.4万美元左右。 这些增加的成本将由物流公司和建筑公司承担,最终必然体现在运费和工程造价上,由普通消费者买单。
白宫试图通过一些补偿措施缓解冲击。 政府将汽车制造商的进口调整抵消计划延长至2030年,汽车生产商能够抵消其在美国组装的汽车零部件关税的一部分,抵消额度相当于汽车制造商建议零售价的3.75%。 同时,为2025-2030年期间在美国组装的中型和重型卡车零部件提供关税抵免,抵免额度相当于这些卡车总价值的3.75%。
然而,这些补偿对某些企业来说远远不够。 福特公司预计今年仍将面临30亿美元的关税相关损失,通用汽车更是高达50亿美元。 这些数字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全球化供应链中,任何关税壁垒都像回旋镖,最终会伤及自身。
美国汽车市场的价格已经呈现上涨趋势。 根据凯利蓝皮书公司发布的数据,美国新车平均交易价格在2025年9月首次超过5万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这一波关税政策可能进一步推高汽车价格,加重消费者负担。
这场关税博弈折射出美国贸易政策的矛盾性:一方面高喊保护本土制造业,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全球供应链。 政策设计中明显的双重标准让观察者质疑其真实动机到底是保护国家安全,还是针对特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公交协会的担忧正在变为现实:公交采购预算吃紧,学生校车更新计划可能搁置,而这一切额外的成本,最终都由美国普通民众承担。 关税大棒挥下后,真正的疼痛才刚刚开始向美国社会传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