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丰田本田的油混多省心,不用插电还省油,为啥我们国家不使劲推,偏偏盯着插混?
其实这事压根不是 “油混不好”,而是插混踩中了我们国家汽车产业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关键节点,每一步都算得门清,不是油混不够优秀,是插混更对我们的 “胃口”。
不少人觉得油混技术成熟,可很少有人想过,这成熟的技术背后全是别人的专利壁垒。
就说丰田的 THS 混动系统,核心的行星齿轮机构专利绕都绕不开,本田 i-MMD 的双电机耦合技术也一样,我们要是真死磕油混,要么每年给人交一大笔专利费,要么只能在别人的技术框架里小修小补,永远别想出头。
反观插混,核心技术是 “电池 + 电控 + 电机”,这三样恰恰是我们国家的强项。
2024 年的数据显示,我们国家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 60% 以上,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全球领先,就连电控系统里的芯片,比亚迪自研的都能实现 100% 自主可控,电机的功率密度、效率也早追上国际一流水平。
等于说搞插混,我们是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不用看别人脸色。
与此同时,这几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出口能冲上去,插混立了大功。
2024 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 35%,其中插混占比超 40%,比亚迪唐 DM-i 在德国、泰国都卖得不错,要是换了油混,到了老外根本不算新能源,连当地的补贴都拿不到,哪有这么强的竞争力?
以前大家觉得油混 “省心”,无非是不用找充电桩,可现在情况早变了。
2024 年底全国充电桩已经超 380 万台,小区地下车库、商场停车场,甚至不少乡镇都有充电桩,私人充电桩增长更猛,同比涨了 40%,插混想充电根本不是难事。
再算笔账,插混日常用电每公里成本就 5 分钱,油混再省油,每公里也得 5 毛钱,开得多的话,一年光油费就能差出小一万。
而且现在插混的纯电续航普遍能到 100 公里以上,比如比亚迪宋 PLUS DM-i 纯电续航 110 公里,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90% 的人日常通勤都用不了这么多,等于平时开着就是 “纯电车”,只有跑长途才用得上油,完全没里程焦虑。
我身边就有朋友,以前开丰田卡罗拉双擎油混,去年换成了插混,他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不用总往加油站跑了”,一个月顶多加一次油,电费才几十块,比以前省太多。
还有北京的出租车,不少都从油混换成了插混,司机师傅说每月油费能省 2000 多,这可不是小数目,用户用脚投票,早就偏向插混了。
我们国家这几年一直在补基础设施的短板,充电桩、换电站建得飞快,2024 年公共充电桩同比增长 25%,蔚来的换电站都超 2000 座了,还有国网的超快充,30 分钟就能充到 80%,这些设施对插混来说全是 “加分项”,对油混却是 “没用的摆设”。
更长远来看,未来智能电网发展,插混还能参与 V2G车辆到电网,就是晚上用低谷电充电,白天电网用电紧张的时候,车子还能给电网放电,用户不光省电费,还能赚点 “放电收益”,这事油混根本做不到。
还有农村地区,现在光伏电站越来越多,插混能用光伏发的电,等于能源更清洁,油混只能烧进口石油,根本跟不上这个节奏。
有数据显示,2024 年用插混的用户里,有 60% 以上会选择在家或者单位充电,只有不到 20% 的用户会频繁去公共充电桩,说明基础设施已经能满足大部分需求,插混的使用场景只会越来越广,油混就没这个 “借势” 的机会,只能看着插混蹭红利。
现在全球都在抢新能源汽车市场,欧洲、东南亚这些地方,都在出台新能源政策鼓励买车。
我们国家的插混车型出口到欧洲,能享受当地的新能源补贴,比如在德国,买插混能免购置税,还能拿到购车补贴,要是换了油混,根本不算新能源,连这些政策都沾不上边,竞争力直接降一半。
东南亚市场更明显,泰国 2024 年对插混车型免征进口税,我们的比亚迪、吉利插混车型进去就能抢占市场,2024 年我们国家插混车型对东南亚出口同比增长 90%,油混车型却因为不算新能源,要交高额进口税,根本卖不动。
这就是卡位的重要性,插混能帮我们打开国际市场,油混只能在国内小打小闹。
还有全球能源紧张的大背景,不少国家都在减少石油依赖,我们的插混能帮他们降低石油消耗,比如智利、巴西这些国家,都从我们这进口插混车型,因为用电比用油更划算,还能减少对国际油价的依赖。
油混虽然也省油,但本质还是烧油,根本满足不了这些国家的需求,自然没市场。
最后总结
国家不推油混推插混,不是油混技术不行,而是插混更符合我们国家 “产业自主、用户刚需、基建红利、国际卡位” 的大方向。
油混再好,也是别人的技术、过去的需求,插混才是我们自己的未来、现在的刚需。
你身边有人开插混吗?用着到底怎么样?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