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的越南街头,有没有来过一次穿越、仿佛误入了“重摩大集”?当年中国摩托车厂商在这里上演的戏码,用一句流行话来形容——那叫一个“卷”!重庆力帆、嘉陵、隆鑫,名字挂出来,越南人小巷里摩托一溜排,看过去几乎清一色,简直比重庆小面还多见。可一切好景,转瞬即逝,说没就没了。这事背后,蹦出来那么多“为什么”——明明产品不拉垮,越南人一度君临天下,结果却硬是给自己玩砸了。这到底是咋整的?中国摩托的故事,绝不是技术被日本秒杀那么简单,那点旧剧本,才没那么狗血——拧巴的,是人心和认知。
聊起2000年代初的越南,别看那会经济刚冒头,可家家户户梦想的就是有辆自己的摩托。买本田?老天爷,那价格足够他们老两口吃三年米粉!这时中国厂商大摇大摆杀进来,开出的价码只要一半,质量还不落下风,越南人能不动心?老百姓对中国摩托的渴望,一下子让本田们被拍在沙滩上,整个市场分分钟被中国卷到了80%的份额。这不是“闷声发大财”,这是明火执仗“抢流量”!
可惜,世界上最怕有人跟你抢饭吃。两年不到,摩托江湖风云突变。厂商们眼见钱好赚,前赴后继,硬生生从“战略合作”变成了“活埋同门”。打价格战是不动脑子的抢地盘,谁便宜谁赢,一台车能砍到180美元——想想重庆的辣子鸡都比这油水多。利润真见底,拼材料?简直命都不要了。质量?呵呵,随便凑合凑合,配件啥便宜用啥。越南用户刚买回家没俩月,车轮“嘎吱作响”、链条冒油飘味儿,这不是交通工具,这是移动定时炸弹啊。
更骚操作来了,有厂家干脆给摩托套上本田、雅马哈的借尸还魂皮,名义上是“致敬标杆”,其实是雪中送炭还是火上浇油,心里还真没数?别说,越南老哥早期一乐呵,可时间一长,走哪儿坏到哪儿,修理铺成了打卡圣地。真正本田看到都眼红:哥们,你这是来砸招牌呢还是送客户给我?
越南官方哪能眼睁睁看热闹——本土企业快完蛋不说,社会舆论都歪到“中国摩托=垃圾”。于是关税噌噌往上涨,审批环节层层加码,这对本来靠利润吃饭的厂商来说,真是釜底抽薪,一下子刹住了所有人的“白日梦”。而剩下的经销商,你追我赶降价、甩货、挖客户,谁还管合作共赢?互啃内斗才是主旋律。日本厂家坐山观虎斗,不慌不忙,在当地扎根建厂,把产品和服务本地化——人家不降价,却悄悄把服务网做到村口,连乡下大婶打电话都能约到维修上门,这是什么体验?“用得踏实,修得省心”,本田、雅马哈直接反转,20年内市场份额“闪回”98%。
反观中国摩托,曾经的辉煌,这下全废了。大哥们携手出海、合力掘金的画面,最后成了“互埋兄弟”、彻底散伙。力帆败退,嘉陵卖壳,重庆摩托帮,风光不过短短几年。到今天,提起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往事,不少业内人都只剩一句唏嘘:“是咱自己把好牌打烂了。”
这听起来像个商业段子,可又透着点讽刺的哲理。明明不是技术短板,也不是创新断档,中国摩托被打得稀里哗啦,根本问题就是“我要钱不要脸”,短视、自断生路。大蛋糕有,但抢成一锅粥,看着香,其实糊了底。别不信,这种“自毁长城”的操办方式,和当年山寨手机手机、廉价厨电的光辉瞬间,如出一辙——眼前一亮,回头一地鸡毛。
但,这场败退,真是一锤定音再无翻盘机会?还真未必。近几年电动车跑步进场,越南迎来“新能源大洗牌”。禁摩、限号、空气污染,越南政府也得往前看,谁能先转型踏上电动车这部快车,谁就是下一个风口大佬。中国企业这次算是被前车之鉴“锤醒了脑袋”。雅迪、绿源、爱玛这些老牌玩电摩的,纷纷在越南跑马圈地。赶工厂、建网络、搞售后,不怕花钱,就怕客户不来。数据不会骗人,仅2023年,雅迪卖出去10万台,增速超过36%。你问这批电摩如何?不仅换上数字仪表、专为越南烂路设计了定制减震,售后服务也全面提升,维修点连村口小黑屋都能看到身影,再也不是“买得起跑不了售后”的尴尬。
可是,故事总有反转。本田、雅马哈没偷懒!本田出的新款电摩,价格扎实,带快换电池功能,只要半分钟直接续航拉满,越南人都叫好。雅马哈则通过本地化零件配套,不仅支持越南市场,还能顺便出口东南亚,效率拉满。本土企业也趁机靠政策,自家研发的电车销量蹭蹭往上飙,2025年上半年干脆卖了七万辆。场面比十年前激烈百倍——玩家多了,招式复杂了,谁能笑到最后,还真说不好。
说到这,忍不住又想敲下警钟。历史不喜欢照搬,但喜欢惊人的相似。当年中国摩托败走麦城,不是产品没潜力,而是急功近利,把生意做成了一锤子买卖。要想这一次不蹈前车之覆,归根结底,还是要尊重用户,尊重规则。越南人不忌讳中国品牌,却受不了“坏了没人修”,一分钱一分货这道理咋会不明白?给人便宜没错,但得让人用着踏实,修着方便。不能只想着“这票赚完就跑”,还得想着“怎么让客户下次还愿意等我”。网络段子话:“买车三分看颜值,七分拼服务”,越南市场,早已不只是算算账本那么肤浅的战场。
其实,谁都明白。摩托行业只是中国企业出海大潮的一个缩影。无论你做电动车、手机还是其他啥高科技,抢市场靠低价可以,长远来看,靠的还是品牌和信誉。大家都知道“内卷”不是长久之计,产能可以无限扩张,人心信誉稀缺得很。想活久点,必须转变赛道——过去你能靠价格下南洋,现在你想站稳脚跟,得靠服务、靠创新、靠信守承诺。要问中国电车这一次能否甩掉历史包袱,交出满意答卷?咱也只能说,走着瞧,但别再玩命“互啃”了,好吗?
东西到这儿,大家也该心里有数。有人说,市场拼的是硬实力,其实拼的是人品和耐心。中国摩托曾经高光,现在换成了中国电摩的新冒头,希望这轮别是过眼云烟。真想赢得别人的心,得先让自己变靠谱——毕竟“便宜是短暂的,口碑才是长久的”。你说呢?
今天的分析就到这里,看到这里,你怎么看中国品牌的出海进阶之路?你觉得服务和品质,哪一点才是立足海外的压舱石?留言区交个底,咱一起唠唠!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