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数字混战,新能源车极限到底有啥门道?
淡季嘛,车企都挺会“整活”,旺季又一波猛卖。现在OTA、智能座舱这些玩意儿被管得紧了,各家就盯上了续航——不是单纯的性价比,也不是价格战,而是各种花式和发布会拼数据。前阵子我还在群里看见有人吐槽,说这年头测续航跟做生意似的,真不知是进步还是瞎折腾。
其实最近几个月,我身边买新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但说实话,他们对那些极限榜单反倒没那么上心。有次去维修店换空调滤芯(那天北京热得像蒸锅),师傅一边擦汗一边念叨:“你们年轻人啊,就爱看那些网上测跑多少公里,其实用起来根本不一样。”他还顺嘴提到,上半年销量火爆的几个牌子,比亚迪、特斯拉、小米啥的,都有自己的“靠谱”车型。但排行榜上的名次,经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小鹏MONA M03,这车据说AI控电很牛,一场评测下来能耗和达成率都第一。但同样用AI策略的小鹏P7+,直播时却快垫底了。微信群里老王(资深小鹏粉)直接开怼:“是不是测的时候关空调啦?我家P7+开高速从来没低过那个数!”还有乐道L90,也是榜单靠后,但用户自己晒出来的数据差别巨大。有些甚至觉得雨天跑得比干地省电——听着就怪。我记得有一次在天津下暴雨,高速上那种阻力,不管油车还是电车,都费劲。可偏偏榜单显示,小米SU7雨地能耗竟然比干地低,这事儿群友都笑翻了,说“物理规律都改写啦?”
其实这些极限,本质就是个生意。不光厂家自己搞,有些第三方机构也凑热闹,还有自媒体组团试驾直播。“谁嚷嚷最响未必最能打”,这是我们修理厂师傅经常挂嘴边的话。他说真正订单多的新款,不会天天拿出来直播刷存在感,还不如抓紧生产提升服务。
但买新能源新手特别关注续航数据,这是真的。我邻居大姐刚换完油车,她选的时候专门问销售:“这表显500公里,是不是实际只能跑300?”销售咧嘴一笑,“姐您放心,现在家充桩送到位,用起来成本低。”不过她后来发现,小区装桩还挺麻烦,要物业批好几轮。不过趋势摆在那儿,全国私人充电桩已经快破千万台,据行业统计今年三月底全国总量1374.9万台,其中私桩接近1000万——我也是听懂行朋友随口聊起才知道这么细。
关于增程和插混,那是真正解决焦虑的一招。我去年五一假期回河北老家,在高速服务区碰到一个理想增程版司机,他说现在官方超充站遍地都是,上厕所十分钟补能150公里起步。如果赶上5C倍率机型,更夸张,“喝口水回来又多出300公里”。不过也有人担心,大容量电池磕碰后维修贵;而且背着大块头长途用油划算吗?群里曾讨论过:没有固定充电条件的话,还真是插混更省点钱。这种账,新手很少细算,老司机反而更纠结。
讲究配置的人也不少,比如最近吉利银河E5据传标配全景天窗,可很多南方城市夏天暴晒之后,玻璃顶下面烤鸡蛋一样,有人吐槽还不如传统铁皮顶隔热。还有海狮05 EV带主动冷却系统,据说长时间高温路况下表现不错,不过东北冬天就完全另一回事了。据哈尔滨一个出租司机讲,他冬季早晨启动要先等十分钟预热,否则掉续航掉得厉害。这些冷门体验往往没人提,只看榜单数字容易踩坑。
至于燃油时代节油赛,我亲历过两回,那时候拼的是谁敢慢、谁舍得不开空调,全程70-80码溜达。有一次跟队友吵半路,他嫌我太磨叽影响交通,但成绩确实压下来不少。而新能源比赛则熬耐力,有时60码龟速,还要关掉所有娱乐功能,就是为了最后多挤出几十公里……但日常生活哪可能这样用?
最后再碎碎念一句吧:汽车毕竟是综合产品,每个人需求不同,不只是追求那个虚高数字。有朋友去年图便宜收了一辆二手汉L,说动力爽空间大,就是偶尔遇到高峰抢不到公共桩发愁;另一个朋友刚入手小米YU7,每次加速猛踩,总感觉表显剩余里程缩水太快。他俩聚餐时互相调侃,一个嫌动力弱,一个怕亏损,两个人最终还是各自安慰自己“习惯就好”。
信源嘛,多来自微信群闲聊、维修师傅顺口分享,还有各类公开行业报告杂七杂八拼凑出来,也难保每条准。所以呢,对待这些花哨的极限,看个乐呵行,用起来才是真章。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