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犀利三问,戳破小米YU7保值神话,车圈热议真相

最近,咱们的网上冲浪生活里,估计不少人都刷到了这么一条消息,说是在一个最新的国产新能源车保值率排行榜上,小米SU7以一个高得惊人的成绩拿下了第一名,甚至超过了问界M9和理想MEGA这些已经卖了一段时间的“老大哥”。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有替小米高兴的,觉得这是国货争气,一出来就成了标杆;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心里犯了嘀咕,觉得这事儿听着怎么有点玄乎呢?

感觉就像是平地起了一声雷,响亮是响亮,但总觉得有点不那么真实。

大哥犀利三问,戳破小米YU7保值神话,车圈热议真相-有驾

咱们今天不吵架,也不偏袒谁,就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把这件事儿里里外外透着奇怪的地方,掰开来揉碎了,好好聊一聊,看看这里头的门道到底在哪儿。

这第一个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方,就是发布这个排行榜的机构。

你看,一般咱们在新闻里看到什么行业报告、数据排名,发布方都会把自己的大名亮出来。

比如我们想知道哪款手机卖得好,新闻里会说“根据IDC的数据”;想知道哪款车结实不结实,会提到“中保研”或者“中汽研”的碰撞测试结果。

这些机构之所以名字能被大家记住,就是因为它们干这行很多年了,有一套公开的、大家基本都认可的标准,说出来的话有分量,经得起推敲。

可这次呢?

所有相关的消息里,提到这个发布方,用的都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词——“某机构”。

这就好比你家孩子考试拿了全校第一,你高高兴兴地问是哪个学校啊,结果人家告诉你,就是“某个学校”,具体哪个不能说。

这事儿搁谁身上,谁心里不打个问号?

一个真正有自信、有公信力的机构,做出了这么一个引人关注的排名,为什么不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公布出来呢?

是太低调了,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大哥犀利三问,戳破小米YU7保值神话,车圈热议真相-有驾

在信息这么透明的今天,一个不敢署名的报告,它的可信度自然就要先打个折扣。

这就跟咱们去菜市场买菜,一个摊主告诉你他的菜绝对绿色无公害,但你问他这菜是哪块地里种的,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你这心里能踏实吗?

一个道理。

如果说发布机构的名字是个谜,那这报告里的核心数据——“一年期保值率”,就更让人觉得有点匪夷所思,甚至有点违反常识了。

咱们先来捋一捋时间线。

小米SU7,大家印象深刻,是2024年3月底才正式发布的,第一批车主拿到车基本上都是4月份以后的事了。

理想MEGA也是在2024年3月份上市的。

就算是榜单里发布时间最早的问界M9,也是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星期才开的发布会,大批量交付也得到2024年了。

好了,问题来了,这几款车,到这个新闻出来的时候,在市面上跑的时间最长的也就大半年,短的才几个月,连“周岁”都还没过呢。

那请问,这个“一年期保值率”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保值率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一辆车开了一段时间后,在二手车市场上还能卖多少钱。

大哥犀利三问,戳破小米YU7保值神话,车圈热议真相-有驾

你要算“一年保值率”,最起码得有足够多的、已经开满了一年的二手车在市场上进行真实的买卖交易,通过这些成交价才能计算出一个平均值。

现在市面上根本就没有开满一年的小米SU7,这个接近百分之百的“一年保值率”数据,是从哪儿来的?

难道是这个神秘的“某机构”有时光机,跑到2025年的二手车市场去逛了一圈,把未来的价格抄了回来?

这就不是科学分析了,这简直是科幻故事了。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一个刚出生半年的小婴儿,有人就出了一份体检报告,言之凿凿地说这个孩子在18岁时的身高、体重和高考分数,还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这谁听了不觉得离谱呢?

一个基于真实交易的统计数据,硬生生被搞成了对未来的“神预测”,这让整个榜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都显得非常可疑。

最后,咱们再来看看这事儿在网上传播的方式。

这个话题在某个社交平台上,一度被推到了“热搜榜”很靠前的位置。

按照我们的通常理解,能上热搜的,那得是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关注、都在讨论的大事。

可是,当你好奇地点进这个热搜词条里,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大哥犀利三问,戳破小米YU7保值神话,车圈热议真相-有驾

就拿发布这个消息的一个官方财经媒体账号来说,底下的评论也就几百条,点赞的也就一千多。

这个互动量,在热搜榜上那些动不动就评论上万、点赞几十万的话题里,简直就像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根本不成比例。

一个正常的热搜,应该是话题热度高,讨论的人也多,数据是能对得上的。

而现在这种情况,热搜排名很高,但实际的讨论热度却很低,这在行内人看来,往往就指向了一种可能——这个热搜是花钱“买”上去的,是为了制造一种很多人在关注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家新开的饭馆,门口挂着横幅写着“全城最火,一座难求”,结果你走进去一看,店里空荡荡的没几桌客人。

这种宣传方式,不但不能说服人,反而会让人觉得不真诚。

在如今这个时代,大家对各种营销手段都见得多了,当一个话题的传播方式本身就充满了人工操作的痕迹时,它所宣传的内容,哪怕本来有几分道理,也会被人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说到底,咱们看着自己的国产品牌,尤其是汽车这样的大件,一个个都做得越来越好,心里是由衷地高兴和自豪的。

无论是小米这样有勇气跨界造车的新玩家,还是华为、理想这些已经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实力派,它们的进步都代表着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提升。

我们真心希望看到的,是各个品牌之间展开一场健康的、实打实的竞争,大家比技术、比设计、比质量、比服务,用真正能让老百姓满意的产品来说话。

一个品牌的价值,一辆车的保值率,不是靠一份来源不明、数据存疑的报告,或者一个看起来热闹但实际上有点“虚”的热搜就能决定的。

它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需要千千万万真实车主用自己的驾驶体验和真金白银的二手车交易来共同铸就。

营销固然重要,但它应该是建立在产品实力基础上的锦上添花,而不应该成为脱离实际、混淆视听的“空中楼阁”。

毕竟,市场最终会奖励那些踏踏实实做好产品的人,而消费者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