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 37%!特斯拉 Q3 利润 “腰折”,3600 亿市值蒸发,行业要变天?

“昨天美股三大指数全创新高,科技巨头们都在涨,唯独特斯拉‘绿得发慌’。” 上海车主王哥(化名)刷着手机新闻,看着自己那辆刚提车 3 个月的 Model Y,忍不住在车友群里吐槽,“股价一天就蒸发了 3600 多亿人民币!这钱要是投入配置升级,车友们的体验不得再上一个台阶?”

暴跌 37%!特斯拉 Q3 利润 “腰折”,3600 亿市值蒸发,行业要变天?-有驾

就在 10 月 24 日,特斯拉股价逆势大跌 3.4%,市值瞬间蒸发 50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618 亿)。这个数字相当于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一天之内凭空 “消失”。更让投资者困惑的是,明明特斯拉三季度刚卖了近 50 万辆车,创了交付新高,盈利却不增反降?

销量创新高,利润却 “腰折”

时间倒回几天前,特斯拉公布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表面看成绩单亮眼:全球交付 49.7 万辆车,同比增长 7.4%;营收达 280 多亿美元,同比增长 11.6%。但翻到利润页,气氛瞬间降温 —— 净利润仅 13.7 亿美元,同比暴跌 37%!

暴跌 37%!特斯拉 Q3 利润 “腰折”,3600 亿市值蒸发,行业要变天?-有驾

更关键的是,汽车业务毛利率降至 15.4%,远低于市场预期的 16.3%,甚至低于比亚迪等国产主流电动车品牌同期水平(比亚迪 Q3 汽车业务毛利率约 18%)。

这一结果早有伏笔。王哥的车是特斯拉 10 月推出的 Model Y 后轮驱动版,国内售价降至 26.35 万元(海外版本定价 39990 美元),但配置有明显调整:后排娱乐屏幕未配备,方向盘调节从电动改为手动,CLTC 续航里程较老款缩短约 10%。

与此同时,特斯拉研发投入大幅增加,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暴涨 57%,约合 116 亿人民币。一边是降价换销量,一边是研发成本激增,最终导致 “卖得多、赚得少” 的局面。

三重困境:政策退潮、光环褪色、信心动摇

特斯拉的市值暴跌,绝非单纯的利润下滑引发,而是多重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

政策 “拐杖” 正式离场

美国针对电动车的 7500 美元税收抵免政策 9 月底到期,三季度近 50 万的交付量被分析师普遍认为是 “补贴末班车效应”,消费者赶在政策结束前抢购。

暴跌 37%!特斯拉 Q3 利润 “腰折”,3600 亿市值蒸发,行业要变天?-有驾

投资者最担忧的是,失去补贴加持后,四季度销量能否稳住?从现有市场数据看,压力已逐步显现:欧洲市场(如德国)销量同比下滑,中国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 6.5% 萎缩至 4.8%,被比亚迪、小鹏等国产品牌持续挤压。

科技光环不再 “独步天下”

曾经,特斯拉是电动车行业的 “科技标杆”,但如今优势正在缩小。王哥吐槽自己的车机系统 “偶尔会卡顿”;被寄予厚望的 FSD(完全自动驾驶)在中国落地进度缓慢,城市道路导航、智能泊车等功能体验,与国内头部品牌的差距逐渐缩小(FSD V14 版本在北美已实现复杂场景优化,但国内适配进度滞后)。

内饰设计和智能化配置上,越来越多的国产新车凭借更丰富的功能、更贴合国内用户习惯的交互逻辑实现反超。而被视为 “未来希望” 的 Cybertruck 皮卡,不仅量产多次延期,还因转向系统问题陷入召回风波。

暴跌 37%!特斯拉 Q3 利润 “腰折”,3600 亿市值蒸发,行业要变天?-有驾

更关键的是,主力车型 Model 3 和 Y 已近 5 年未进行大改款,消费者审美疲劳逐渐显现,“降价减配” 成为刺激销量的主要手段,曾经的 “行业颠覆者” 形象正在褪色。

投资者心态从 “追故事” 到 “看现实”

过去,投资者愿意为特斯拉的 “机器人”“AI 生态” 等未来叙事支付超高溢价,其市盈率一度高达 264 倍,远超传统车企 10-20 倍的平均水平。

但现在,财报上的冰冷数据让市场回归理性:三季度自由现金流暴跌 89%,营业利润下滑 40%。投资者开始务实追问:作为核心业务的造车卖车,到底能不能持续稳定盈利?

资本市场的态度已经转变,年内对冲基金通过做空特斯拉获利颇丰,而特斯拉今年已四次出现单日市值蒸发超 3000 亿的情况,频繁的剧烈波动,折射出市场信心的脆弱。

本质:行业转型期的 “价值重构”

特斯拉一天蒸发 3600 亿,表面是股价波动,本质是市场对其增长逻辑的一次 “重新审视”,更是电动车行业发展阶段的必然转折。

从 “规模优先” 到 “盈利优先” 的拷问

利润下滑、毛利率承压,直接原因是降价策略与研发成本激增的双重挤压,但根源在于特斯拉的产品竞争力和成本控制遇到了瓶颈。

当 “降价” 成为拉动销量的核心手段,而非依靠革命性技术突破或产品创新时,品牌溢价自然会被稀释,盈利能力也随之下降。这背后是行业竞争逻辑的转变:从早期的 “跑马圈地”,进入到 “精耕细作” 的深水区。

从 “政策驱动” 到 “市场驱动” 的转型

特斯拉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电动车行业的缩影。随着全球各国补贴政策逐步退潮,行业已经从 “政策依赖” 转向 “市场主导”,竞争维度从单一的 “电动化” 扩展到产品力、成本控制、用户体验、盈利可持续性的全方位比拼。

中国车企的快速崛起正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比亚迪 Q3 纯电车型销量达 88.6 万辆,领先特斯拉近 39 万辆;小米、小鹏等新势力凭借技术迭代速度和本土化优势,持续抢占市场份额。

从 “概念炒作” 到 “价值回归” 的必然

特斯拉超高的估值,需要超强的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支撑。但如今,“未来科技叙事” 难以掩盖 “制造业现实” 的压力:产能扩张放缓、成本下降空间收窄、技术落地不及预期。

资本市场正在用脚投票,要求特斯拉从 “概念股” 回归 “制造企业” 的本质,扎实的产品、稳定的盈利、持续的技术落地,才是支撑企业长期价值的核心。

光环褪去,回归价值本质

3600 亿的市值蒸发,看似是遥远的资本市场事件,但它折射出的逻辑,与每个消费者、每个行业参与者都息息相关:企业的长期价值,终究不能依赖政策补贴、概念炒作,更不能靠 “降价减配” 换取短期增长。

特斯拉在推动电动车普及、重构行业规则上的历史功绩毋庸置疑,但行业不会永远停留在 “启蒙阶段”。当越来越多企业加入赛道,当消费者从 “尝鲜” 转向 “理性选择”,最终能穿越周期的,必然是那些能持续提供好产品、好体验,且拥有健康盈利模式的企业。

对于特斯拉而言,这次市值暴跌是警钟,也是契机。它需要尽快拿出真正意义上的低价车型、加速主力车型换代,推动 FSD 等核心技术在全球市场的落地,用实实在在的业绩修复市场信心。

资本市场和消费者一样,最终只会为 “真实的价值” 买单。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特斯拉的转型阵痛,也标志着电动车行业从 “野蛮生长” 走向 “成熟规范” 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