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踩过的地方,落下了L形的金属影子。余先生才提了三天的新车,还没来得及和邻居炫耀两句,就在给主驾换脚垫时,意外“摸”出了一个硬疙瘩——按也按不动,也不属于脚垫标准配件,甚至在低头细看时,反光的金属表面还印着二维码,像是雕牌钢丝球穿越到汽车制造现场。余先生这个神操作,估计能让隔壁的汽修师傅都流汗:三天的新车,主驾下面藏着“幽灵零件”,说出去让人怀疑人生。
如果你也刚刚花了30万买辆新能源豪车,坐上热乎乎的主驾座位,脚下一踩,不是熟悉的地毯柔软,而是“砰砰”作响的金属零件不明居所,不知道你是更相信工艺,还是更怀疑运气?在坊间广为流传的一句大实话是:“新车就像打包外卖,谁都担心里面多放了点料。”可是汽车不是配餐漏勺漏出来个辣椒籽,把零件给“漏”到座椅底下,那叫做“有点过分”。
在小米YU7 Pro的售后服务中心,拆开座椅,神秘金属终于现身。维修工小王拍了十几张照片,脸上的表情比严肃电视剧都复杂。他嘴里咕哝的是“支撑高度传感器”——听起来好像很牛,但扫码只显示了一串数字,没有任何产品说明,也查不到任何零件信息。能确定的只有两点——它是金属的,它不该在那儿。售后团队现场集体沉默,工单都不敢填清楚,甚至有人劝余先生“别声张”,仿佛多问一句,背后就能冒出一堆额外问题。
问题没完。余先生把自己的经历发到了网上,立刻引发了连锁反应。江苏车主说他的座椅下也“鼓个包”;上海的朋友翻座椅翻出线束卡扣没装到位;有人顺着脉络扒出更早的销售错配、续航虚标、组装不合格等老梗,零件的“幽灵”逐渐变成了行业潜规则的集体亮相。你可以说这是维权狂欢,也能理解为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本能恐慌——毕竟主驾下方,没谁愿意多出个马路上遗失的“铁家伙”,尤其那地方还是“电池上方、油门和刹车踏板正后面”,万一它哪天抽了疯,卡住电线或者压断油门,搞不好就变成现实里的“刹车失灵”故事主角。
有网友一针见血:“多出来一个零件,是否意味着某辆车就少装了?”这个提问,让人想起刑侦现场的老工作:一个现场多出来一具尸体,另一个就得少了个人。对于品控这事,不多不少都让人心虚,尤其是拿你买的30万新车做现场实验,那份冷汗不需要多解释。
事情闹得大了——市监局介入,执法人员调出了购车凭证和维修记录,还顺手抽查了同批量的车辆,重点查零件的来源、性质,以及小米的品控体系是不是健全。其实普通消费者想得很简单,这零件不是偷来的,没必要躲猫猫。按照今年9月的新规,新能源车的关键零部件都得在数字档案里有一席之地,连身份都对不上的金属件,显然有违规嫌疑。平台卷智能、卷续航,把基本制造流程忘在后头,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小米的“回应”——如果你把客服电话转到上下,永远听到的是忙音,唯一的“官方声音”就是客服人员口头上承认“工厂疏忽”,但对于零件的真实身份和潜在风险,通通都用“暂时无法确定”“车辆功能正常”来打怪。比起那些自信拍视频说明刹车异响的品牌,小米现在的做法就是拉开了信任缺口,把一切“以沉默回应”。要命的是,余先生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只想要一份官方的排查报告,结果连这点诉求也变成“难如登天”。
行业里头,品控失误的事儿不是第一次。小米汽车刚上市那阵子,SU7车型辅助驾驶系统就曝出缺陷,火速召回了十几万台。现在新款的YU7又出“幽灵金属件”,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这个企业的扩张速度已经跑在了品控能力的前头。说白了,拼智能配置、拼科技噱头,没人反对,但连最基本的零件归属和出厂检测都做不好,消费者就不可避免要为厂家的“创新”多承担一份制造风险。
这些事没什么高深,归根结底就两个字——流程。汽车从工厂到手里,其实经历了一道道把关,供应链管理和质检不过是其中环节,丢一环你不一定出大问题,出一环就肯定麻烦连连。汽车圈有句黑色幽默,叫做“每一颗螺丝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没想到有一天,故事的主角不在路上,而是躺在你的主驾座椅下,像个被遗忘的老友,见面也不敢打招呼。
有人问我怎么看这种事?作为“冷静的旁观者”,其实也很难给出情绪化的结论:厂家不回应,流程混乱,监管介入,消费者心慌……一切似乎循规蹈矩,但每个环节都暴露出一点点不对劲。或许这就是现实的复杂,一家企业在效率与安全之间徘徊,每一次推新都在赌品控没掉队。
我个人立场很简单——汽车归根结底是交通工具,买来就该开得放心。幽灵零件肯定不该出现,但谁能保证扩张的大潮下,每辆车都能“零失误”?小米现在选择了沉默,但消费者的信任可没有“无字保修”这种说法。也许这场品控风暴,还远没到终点。主角轮番上阵,幕后却还是那张模糊的流程表。
最后,问题抛给大家:如果你是余先生,车企连零件身份都查不清楚,你还会选择像往常一样开车上路?还是会怀疑,所谓“新车”,其实只是流水线上的盲盒?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幽灵事件,能不能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信任到底值多少钱,才值得厂家认真对待?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