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 “烂尾车” 困局:百万车主售后无门,多方合力破局迫在眉睫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行业洗牌也随之加速。威马、哪吒等一批造车新势力的接连退场,不仅留下了空旷的厂房与未竟的产线,更将数以百万计的车主推入了售后泥潭。这些车主手中的新能源车一夜之间变成 “绝版车”,质保化为泡影、维修配件难寻、车险购买受阻,原本由企业承担的售后责任,如今成了压在车主心头的沉重难题。

市场经济本就是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的竞技场。公开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有超过 487 家电动车制造商,可到 2023 年年底,正常运行的已仅剩 40 多家。如此剧烈的行业变动,使得车企 “黯然退场” 后,车主车辆的质保、维修问题凸显。中消协的报告也明确指出,车企倒闭退市后车辆售后无保障,已成为消费者集中投诉的热点问题。

姚先生的遭遇便是众多受害者的缩影。2023 年威马车企轰然倒下后,他购买的威马新能源车状况频出,不仅 “浑身是病”,续航里程还大幅衰减。可此时,“4S 店早就关门歇业,客服电话也无人接听,车企的质保承诺成了空头支票”,姚先生只能转而寻求外部维修厂帮助,不仅要支付高昂的维修费用,车辆的毛病还难以根治。像姚先生这样陷入困境的车主还有很多,他们手中的 “烂尾车” 究竟该由谁来兜底,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法律层面来看,答案本应清晰。《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供应商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或者停止销售的车型,并保证其后至少 10 年的配件供应以及相应的售后服务。然而,现实却与法律规定存在巨大落差。车企清算、经销商退网等情况的出现,让这些法律条款难以落地,车主依旧无法获得应有的配件和售后服务。在这种困境下,消协、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

各级消协应积极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的职责,主动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对投诉事项进行深入调查与公正调解。在必要时,消协需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查询信息并提出合理建议,更要以保护不特定消费者权益为由提起公益诉讼。在车企破产清算过程中,消协要全力保障车主的合法权益,为法院审理案件提供参考,促使法院综合考量车主的诉求。

从行政监管角度出发,面对新能源车市场洗牌加快、部分车企退场引发诸多问题的现状,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车企实际运营情况的监测。一旦监测发现某些车企进入破产程序,或某些车型即将停产,不仅要及时预警提醒消费者,避免更多人陷入售后困境,还要严格监督车企切实履行售后保障责任,坚决不让新能源 “烂尾车” 车主陷入不敢修、不能修、不会修的绝境。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新能源车企的维修垄断,让车企破产后,消费者仍能在第三方维修机构顺利获得配件和专业的维修服务。

对于专家呼吁的尽快建立车企退市 “售后保障基金”,这无疑是防止新能源车 “烂尾” 的有效举措。该基金要求车企在售车时按比例缴纳专项资金,一旦车企退市,便由基金接管售后工作,为车主的权益保驾护航。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以问题为导向,改变当前制度不健全或 “悬空” 的现状。要么进一步完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强化车企和经销商的售后责任;要么专门制定汽车售后服务办法,并健全《汽车售后服务规范》,通过制度约束倒逼车企改变 “重销售、轻售后” 的行业惯例。

人民法院在解决新能源 “烂尾车” 问题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任何一家车企的破产清算,都离不开人民法院的裁定。受理此类案件的法院,在依据《企业破产法》等相关法律审理案件,尤其是进行破产清算时,必须将涉案车企消费者的权益纳入考量范围。为此,不妨对这类案件的审理进行 “顶层指导”,确保司法裁决能够充分保障车主权益。而作为新能源 “烂尾车” 车主,在发现相关车企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也要积极行动,及时确认债权,参与债权人会议,耐心等待司法裁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新能源 “烂尾车” 困扰百万车主的现状,也给广大消费者敲响了警钟。在购买新能源车时,消费者应多关注那些成熟稳健、售后体系较为完善的车企,降低购车后遭遇售后难题的风险。同时,在签订购车合同时,有必要与车企明确约定售后服务条款,既能以此倒逼车企尽责,也能在未来需要维权时做到有章可循,不至于陷入应对无措的尴尬境地。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市场活力,更需要完善的售后保障体系和健全的制度支撑。只有消协、行政部门、司法机关、车企与消费者多方协同发力,才能破解新能源 “烂尾车” 困局,让新能源汽车真正成为便捷生活的助力,而非车主的烦恼之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