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注意到没,欧洲汽车圈最近正在大裁员。欧洲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协会(CLEPA)说了,从2020年到现在,供应链已经少了大约8.6万个岗位。去年德国净掉了大概5.15万个工作岗位。听起来就很尴尬——大家平常以为车企先动手,但这回上游配件厂率先“亮红灯”。
这事儿到底是订单一阵子少了临时收缩,还是行业方向真的变了?我看两头都有,但更像是长期变动在先,短期尴尬放大了问题。
先说供应链。配件厂本来就专业分工很细,很多小厂只做一两样东西,像车载线束、燃油滤清器这种,一条线就得几十号人撑场子。要是车厂不给货了,人手和机器都闲着,人工成本反而成了压死骆驼的稻草。整车厂能抗一点,是因为他们有研发、品牌、售后这些别的业务,缓冲更强。结果就是整车厂一叫停或收缩,供应商第一个受伤。
奔驰、奥迪先有风声,马上上游就开始动手。比如采埃孚(ZF)和博世都宣布裁员,两家合计要裁大概3万人——这数字凶猛,相当于一家中等车企所有员工了。再加上燃油车零件缩减快,但新能源配套岗位起得慢,旧岗位消失快,新岗位补不上,这矛盾把零部件厂逼得进退两难。
再说车企自己的调子也不一样。有的像奥迪那样,是长期规划性收缩。奥迪在2025年3月就说了,要在2029年底前裁掉7500人,这事儿看起来是为了把资源往电动化、智能化那边搬。另一类是短期应急,沃尔沃和奔驰就是代表。沃尔沃在2025年5月官宣全球裁员约3000人,其中瑞典本土有大约1200人受影响。沃尔沃一季度的营收和利润都下滑,息税前利润率从5%掉到2.3%,这压力下裁员就是为了省钱、保现金流。奔驰那边更急,2025年上半年鼓励大约3万名员工自愿离职,到10月22日,大约有4000人已经走了。自愿离职这招本来温和,但奔驰动作很快,能看出来他们挺急的。
把这些加一块,近一年奔驰、奥迪、大众等整车厂的减员计划加起来已经超过10万人,再叠加供应链流失的8.6万个岗位,整个欧洲汽车业这波损失已经突破18万。数字冷冰冰,但想想背后是好多家庭、好多小厂,挺揪心的。
为啥会是供应链先疼、整车厂慢慢跟上?两点原因。第一是上下游绑得太紧。博世和奔驰的例子就很典型:博世负责燃油车的发动机管理系统,跟奔驰捆得死死的。奔驰一缩产,博世那条线直接开不起来了,没订单只能裁人。第二是电动化带来的岗位断层。燃油车时代需要发动机装配、机械技能工人多,现在需要的是电池工程师、智能座舱程序员这种高技能人才。老员工再培训需要时间,新岗位培养也慢,结果就是旧岗退得快,新岗顶不上。
别把这事看成是整个行业没活儿了。我自己觉得,这更像是换装备、换赛道的痛苦期。传统配套在萎缩,新的就业机会确实在长,充电桩、回收电池、智能驾驶测试这类领域都需要人,但能不能衔接好,节奏能不能对上才是关键。旧岗位退得太快、新岗位上不来,社会成本就大;慢慢来,大家还能有路可走。
我就想知道,谁来按住这个节奏?培训、再就业、政策支持,这些跟不上,光靠市场自我调节,恐怕有点冷。你们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