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零件融资31亿,小米抢着投,特斯拉慌了?中国关节模组杀疯了

一块关节模组,正在重新书写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

今年8月,小米智造基金陆续投了国华智能和纬钛机器人,消息一传开,行业里都觉得这个动静挺不一般的。

这些被资本争相投资的公司,正忙着生产人形机器人最关键的核心零件——关节模组。

关节模组差不多占了人形机器人成本的六成,一台人形机器人通常需要20到30个关节,而普通工业机器人只需6个就行。

数量的猛增,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正迎来爆发的万亿级别大市场。

百元零件融资31亿,小米抢着投,特斯拉慌了?中国关节模组杀疯了-有驾

关节价格降了七成,量产线正在疯狂扩张

今年一月,长沙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蓝思科技开始大批量交付灵犀X1人形机器人给智元机器人,详细参与了关节模组、夹爪等关键部件的制造组装。

这家以玻璃屏幕供应手机的企业,突然转行做起了机器人制造,说实话,效果还挺不错的。到2024年,智元机器人已经生产了超过一千台,光是这个数字放在两年前,没人敢相信呢。

价格的变动更让人瞠目结舌。灵足时代这家被归为小米系的公司,搞起来了三条量产线,年产量最高能达到50万台,把单个关节模组的价格压到百元左右,比起以前的传统产品便宜了70%呢。

百元左右的零件能拿到31亿元的融资,可不是单纯因为它便宜,更多是因为它把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

开普勒机器人靠着创新技术,把一个螺母的研磨时间从20小时缩短到2小时,关节模组的成本也降低了50%。一台人形机器人如果装有28个关节,这样的降价力度直接关系到整台机器人的销量,能不能卖出去就看这个了。

上海临港的智元工厂,从去年7月起开始建产线,到今年1月就实现了千台的量产,真是花了不到半年工夫。负责生产的人说,他们每天能搞定15台机器人,累计也差不多快接近2000台了。

百元零件融资31亿,小米抢着投,特斯拉慌了?中国关节模组杀疯了-有驾

小米布局这么狠,图的是什么?

自今年4月起,小米在机器人领域的动作就没有停下来过。4月,他们领投了纬钛机器人近亿元的天使轮融资,到了8月又进行了A轮的追加投资。同月,小米智造基金还入股了国华智能,成为了第四大股东。

纬钛机器人这家公司刚成立不久,2024年才开始 operations。公司创始人李瑞是在麻省理工的时候,研发出了全球第一款超高分辨率的触觉传感器。目前,纬钛推出的工业级GelFinger触觉传感器,其分辨率和力量检测能力,都已经超过了人类的手指水平。

触觉传感器其实就是让机器人也能有“手感”的东西。之前,机器人主要用眼睛看东西,能看到但无法知道拿起来的东西是轻还是重。而有了触觉,它就可以感受到物体的软硬、温度和表面纹理啥的。

这对精密装配和柔性抓取都算是个质的飞跃。纬钛机器人已经跟多家科研单位以及一些行业里的大牌制造企业合作过,在精密装配和柔性抓取的场景里,基本上做出了初步的商业验证。

小米的CyberOne机器人也在加快落地步伐。北京亦庄那边的工厂已经布置了20多台CyberOne,用于工位测试,比如拧螺丝、搬箱子啥的,计划到2025年前实现百台的量产,2027年还要推动大规模生产。

百元零件融资31亿,小米抢着投,特斯拉慌了?中国关节模组杀疯了-有驾

小米把人形机器人放在自家的汽车生产线上,用来帮忙装配零件和做质量检测,这招可挺会的,先搞定自己那点事,同时也把技术踩稳了。

特斯拉在加速,但中国企业跑得更快

特斯拉在1月30日举行了业绩发布会,将2025年Optimus的量产预期从几百上调到几千到一万台。马斯克的计划是把价格压到两万美元以内,让机器人像汽车一样走进寻常百姓家。他在7月还说过,第三代Optimus已经搞定了核心设计,预计2026年正式投产。

不过呢,国内的企业在推量产方面可是更快些。业内都觉得,2025年会成为人形机器人正式量产的开始,而国产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也已经从每台上百万元,降到了百万元以下。

智元的联合创始人提到,一旦规模达到千台、万台,成本肯定会比一辆家用车还要低,搞不好就在20万元以内。有一些分析指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可能会降到三四千元左右,渐渐走入家庭。

这场价格战的背后,代表着整个产业链的逐步成熟。很多核心零部件,其实和新能源车的相关零件有不少交集。

电机、减速器、电池管理系统,这些在汽车上竞争得火热的技术,现在也能直接用到机器人身上。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这几年积累的制造实力,正逐渐变成机器人行业的基础设施。

百元零件融资31亿,小米抢着投,特斯拉慌了?中国关节模组杀疯了-有驾

这不是简单的零部件生意

虽然关节模组看着只是个零件,但它实际上决定了机器人能干什么。市场研究机构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会超过1500亿美元。

这个数字其实算得挺保守的,因为它主要只是针对工业应用场景的估算。要是真让机器人走进家庭,会帮忙打理家务、照顾老人,市场规模肯定比目前的预期要大得多。

一位专注于具身智能的投资人透露,到了2025年,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模组将迎来真正的量产时代。技术路线逐渐走向统一,制造水平也在快速提升,成本下降的速度会变得很快。

接下来的三年里,那些拥有庞大生产规模、产品标准化以及成本把控能力的企业,或许会变成未来人形机器人时代的“宁德时代”。

这个比喻还挺贴切的,宁德时代正是靠着把动力电池的价格压得更低,才崭露头角,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领头羊。

如今,关节模组这些企业也都走这条路,先把产量提升,价格压得更低,等到市场真正火起来,那位置就稳当了。

百元零件融资31亿,小米抢着投,特斯拉慌了?中国关节模组杀疯了-有驾

中国企业这次真的有机会领跑

这几年,国产机器人行业一直在奋力赶超,但在关键零部件方面,还得靠进口。

这回情况就不一样了,触觉传感、多模态感知、具身智能这些新兴技术领域里,国内企业和海外大牌几乎是同一起跑线。有了完整的制造产业链,加上庞大的应用市场,天时地利人和都到位了。

小米率先出手,蓝思科技这些制造业的顶尖企业也纷纷跟上,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在齐心协力、共同发力。

从关节模组到触觉传感器,从视觉识别到运动控制,每个环节都有人在攻坚克难。这可不是某一家企业一家的成就,而是整个产业链在不断提升、进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