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豪华品牌跌落神坛,昔日加价神话为何变成大甩卖

听说最近有个段子——“前几年二线豪车一车难求,如今直接变成‘随便来砍价’”。

说实话,头一回听到这话,咱还不信,这二线豪车可曾是很多人眼里的“高攀目标”。

上个月和车友闲聊,顺道踩了趟4S店,画风变了,挂在门口的居然都是满减、抽奖、送保养,搞得像年货节似的。

你猜,都谁家在做那些“买一送三”?不是啥小牌子,是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林肯。

大哥,五年前你谁能想到?

那个被加价的名额简直堪比春运火车票,现在开出个19万裸车报价,连带六次保养,送膜还包贴。

啥?雷克萨斯原来要加价抢,现在炒鸡优惠?

别说那些年半夜排队都不一定能订到的CT5,现在裸车价也就二十出头点。

想买的愣是愁到隔壁看看比亚迪,摇摆不定,活生生把豪车热情拍成了“算了下回再说”。

二线豪华品牌跌落神坛,昔日加价神话为何变成大甩卖-有驾

要说这变化有多快,还得翻翻报名册。

雷克萨斯这半年刚卖掉八万多台,听说高光时期一年卷出二十万台。

现在这样的销量,遇一年前信誓旦旦的销售都不免黯然神伤。

沃尔沃呢?好歹还能撑着,六万多台,但跟过去还是有差距。

凯迪拉克就惨了,眼睁睁见着销量腰斩,半年四万多台落袋通用账本,财报直接写着“中国市场掉队”,还差点名道姓说日子难熬。

林肯更直接,半年死守一万五千多,跌幅三十个点以上,连升降导航仪、车衣都成捆送,直接上演“打包大甩卖”。

捷豹、英菲尼迪这些名字,你印象还深吗?老实讲,半年销量连理想、问界一个零头都不到,全靠优惠撑着门面,不降价人都要认不出还活着。

咱就问一句,为啥昔日风光的二线豪华品牌会跌成这样?

表面上看是车市竞争卷了天花板,其实背后逻辑绕来绕去,终归逃不过那几个大boss的暗中操作。

你注意到没,奔驰C的价格简直神仙打架,以前二十来万只能遥望,现在某些城市优惠到23万,甚至不到。

奥迪、宝马直接贴着标价往下砍,宝马X3指导价40万,报出来二十来万,搞得谁都心动。

想想咱兜里那点预算,是不是就冒出个问号——“同样钱,买奔驰宝马,干嘛还要二线?”

这还没讲国产高端的冲击。现在一说买车,左一句问界,右一句小米,谁还记得二线豪车?

配置比拼、科技比拼、颜值比拼,国产高端全都不含糊,一个月新款胜过豪车一季。

再想贵出来点的理想、蔚来,尺寸大、配置全、智能化一打六,价格还真不虚谁。

有一回朋友开着理想到店试驾CT5,转了一圈说“这味儿不对啊,贵得不明不白,配置还偷工减料”,掉头就回新能源店了。

说句大实话,一线都活不好,二线怎能招架?

有人问,现在行情到底有多离谱。

二手车商兄弟私下聊,表情那叫一个微妙。

二线豪华品牌跌落神坛,昔日加价神话为何变成大甩卖-有驾

原来五年车龄的雷克萨斯六折都是梦,现在连五折也喊不出价。

想出手的车主欲哭无泪,前年购入的豪车,这会儿残值不到一半。

有位老板收了批CT5,动不动赔十几万,卖出去还得送保险、贴膜,甚至搭零件,宁愿抵押也不想收新货。

二手市场的行家更狠,张口闭口就说再过两年,库存再卖不掉,直接当废铁处理,抠零件卖算好的,差的直接砸碎。

二线豪华品牌跌落神坛,昔日加价神话为何变成大甩卖-有驾

看到没?“成色好一点还能拆,成色差的直接报废”,二手市场混到这份儿上,别说新车出厂价,就怕库存转身成黄铜铁板。

有次在论坛逛,经销商扎堆发帖——“哪位大哥指条明路,这破船儿哪儿能安全靠岸?”

真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行业内胆战心惊,谁也不知道下个倒下的是谁。

林肯的4S店都改行卖国产新能源,捷豹小城市啃剩下的位置,靠修车惨淡过活。

还有的经销商嗓门大点,“紧跟潮流再不转型就晚了。”可说归说,明路在哪儿谁也摇头。

买车这事儿,真像买彩票。

现在谁还迷信“豪车保值”?能剩下一半残值都能敲锣打鼓谢天谢地。

就连身边买车的同学,犹豫到“再等一等吧,别说新款,指不定哪天又一波降价想打我的脸”。

新势力来袭,国产品牌都在提升自己,新能源排队比春运还热闹。

和以前豪车区挤满人相比,目前只能用“冷冷清清”形容,销售员甚至自嘲“明年再不转型就吃草了”。

宝马都跑去主推电动版,二线豪华还和油车死磕,真是有点自讨苦吃了。

还有些有意思的变化。

有的二手豪车优惠到让你不敢信,三年车亏得比新车还便宜,库存积压堆成山。

销售员推销时,硬吹性价比,“这价格买顶配,买到就是赚到!”

可咱身边不少人是“吃一堑长一智”,去年买的车出手现在连首付都不值,吐槽声一波接一波。

一时间,市场像过山车,理性消费成主旋律,糊里糊涂买单谁都怕做了冤大头。

新能源展台那是真热,几十个人排着队,销售都忙不过来。

反观豪车区,只有冷风穿堂。

有内部消息说,年底指标没人敢提,销售任务完不成就裁员。

以前二线豪车跑在路上回头率高,现在大多成了二手市场的“悲情角色”。

小米、问界、比亚迪这些国产新秀越追越紧,曾经炙手可热的进口品牌,路上见一辆都得多看两眼感慨“活着就了不起”。

二线豪华品牌跌落神坛,昔日加价神话为何变成大甩卖-有驾

再说说二手车商的心态。

他们警告得很直白:“现在收车全看眼光,不小心过两年直接当废铁。”

一些好车况的还能扒零件供修配修,其他的能不收尽量不碰,怕砸手里。

新一代消费者主打一个理性,剩下的再不清醒只能吃大亏。

市场优化、淘汰更新,二线豪车失守并非偶然。

是消费者变了吗?还是行业变了?有人说“虚名里混久了总要还回去”,这话不假。

当大家都开始真正计较性价比,豪车的贵气外壳迟早要被扒掉。

再不跟进科技,再不压低价格,再不做出品牌差异,最后只能被时代碾成碎片。

二线豪华品牌跌落神坛,昔日加价神话为何变成大甩卖-有驾

曾经有豪车粉丝调侃:“雷克萨斯加价像抢茅台”,如今见到门可罗雀,连打卡拍照的都没了兴致。

倒不是说二线豪车从此就此沉沦,至少部分信仰还在。

但市场洗牌很现实,曾经的加价神话现在成了降价笑谈。

行业自信满满,但现实会用赤裸裸的销量、资金链,考问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车主越活越聪明,总想省钱买比性价比,品牌效应没以前好使了。

当人人都学会算小账,豪车也得低头认栽。

面对技术革命和市场洗牌,敢创新的品牌才不怕淘汰。

有些品牌还能站稳脚跟,凭借技术、服务和口碑还握一点余地。

但更多的,正像那个论坛段子说的:“豪车涝死,新能源渴死”——谁也没想清怎么活下去。

到这了,问题甩给屏幕前的你:

你觉得二线豪车还有机会翻身吗,还是说,大浪淘沙以后,漂亮的外皮也扛不住现实的冰冷?

欢迎评论一块唠唠,没准你的一句话能点醒多少“迷途老司机”!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