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同跃:销量不重要!奇瑞G700竟横渡长江,这战略太震撼!

奇瑞的“不客气”,今年玩出了新花样!

曾几何时,每逢奇瑞创新大会,大家伙儿都在猜,董事长尹同跃今年又会抛出什么“重磅炸弹”。

新能源?

智能化?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

可今年,他却把矛头指向了“全球化创新体系”。

你可能会问,奇瑞不是早就全球化了吗?

人家2005年就开始布局,如今海外营收占比都快一半了,出口冠军的头衔也戴得稳稳当当。

全球化,对奇瑞来说,早已是既成事实,而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那么,尹同跃的“不客气”,究竟指向了什么?

笔者的解读是,这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对奇瑞自身短板的精准狙击,更是当前最核心的战略目标,值得集团倾注全部资源去攻坚。

这不像是一场短期会战,而是一项需要长期聚焦的战略任务。

所以,“不客气”的内容年年更新,但其核心战略方向,却是并行不悖,持续推进的。

这也能解释奇瑞近期一系列行动的内在逻辑:他们早已不是在“将来时”谈论全球化,而是活在“现在进行时”。

“新全球化”浪潮下的破局之道:构建全球创新脉络

我们身处的时代,旧的分工体系下的“全球化”正在加速瓦解。

地缘政治的博弈,正将原本畅通的全球贸易,悄然重塑为区域性的贸易联盟。

在这种背景下,不设前提、面向全球的开放合作,才是真正强大的国家和企业所追求的。

对于中国汽车品牌而言,未来的“全球化”图景,或许将聚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盟以及南共市等区域。

放眼全球汽车市场,欧美日的老牌劲旅早已占据了先发优势。

而中国车企,正以惊人的速度与这些巨头同台竞技。

本次奇瑞创新大会,并未深究竞争细节,而是将战略重心聚焦于“全球化创新”,这其中的深意不言而喻。

它意味着,奇瑞在夯实本土研发实力的同时,正积极拥抱“全球智慧”。

这不仅是践行“研发先行”理念的体现,更是在全球关键市场布局研发节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并服务当地市场的战略考量。

正如奇瑞执行副总裁、CTO高新华所言,奇瑞已成功构建起一套面向全球的技术研发体系,从一个“探索者”蜕变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军者。

这套体系,以中国研发总部为核心,辐射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圣保罗、横滨、吉隆坡、迪拜和墨西哥城等七大海外研发中心,形成了名副其实的“1+7+N”全球化研发网络。

尹同跃:销量不重要!奇瑞G700竟横渡长江,这战略太震撼!-有驾

“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融合:基础研究与工程落地并驾齐驱

这庞大的体系,汇聚了超过3万名高素质研发人才。

奇瑞奉行“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 be somewhere”(在某地,为某地,成为某地)的本地化研发哲学,针对不同区域的市场特性与用户用车场景,量身定制差异化产品。

这标志着,奇瑞正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迈向深度本地化运营的新阶段。

我们看到,奇瑞将研发力量划分为两大阵营:一方面是内部的300余个“瑶光实验室”,它们如同精密的工程车间,负责攻克500多项关键技术课题。

另一方面,则是开放合作的“开阳实验室”集群,它像是一个全球性的智库,联手全球100多所顶尖高校、汇聚5万名“编外”科学家与工程师,专注于原始创新,挖掘出高达4000多项前沿课题。

简单来说,“瑶光”更侧重于工程应用技术的实现,而“开阳”则直指基础科学的突破。

回溯至2022年发布的“瑶光2025”战略,当时明确将火星架构、鲲鹏动力、灵犀智舱、猎鹰智驾、银河生态这五大核心领域,作为技术攻坚的重中之重。

如今,这些领域的成果正如同春华秋实,次第绽放。

尹同跃:销量不重要!奇瑞G700竟横渡长江,这战略太震撼!-有驾

火星架构:这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可扩展的智能核心,集“多能源+智能化+高带宽+模块化”于一体,为满足全球用户多元化的用车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尹同跃:销量不重要!奇瑞G700竟横渡长江,这战略太震撼!-有驾

鲲鹏动力:其48%的超高热效率,堪称全球领先水平,正推动混动汽车迈入油耗“1时代”的崭新纪元。

尹同跃:销量不重要!奇瑞G700竟横渡长江,这战略太震撼!-有驾

灵犀智舱:搭载AI超级智能体“小奇同学”,它已不再是简单的语音助手,而是真正能“懂你心”的贴心伙伴,实现了从“听懂话”到“懂你心”的飞跃。

尹同跃:销量不重要!奇瑞G700竟横渡长江,这战略太震撼!-有驾

猎鹰智驾:基于端到端+VLM大模型技术,构建了覆盖全球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让安全出行触手可及。

尹同跃:销量不重要!奇瑞G700竟横渡长江,这战略太震撼!-有驾

星枢E-E架构:拥有惊人的2200T AI算力,实现了软硬解耦、软软分离的中央计算与跨域控制,是未来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基石。

银河生态:通过1.2MW的迅龙秒充、V2G等前沿技术创新,构建了一个无缝连接的出行生活生态圈。

尹同跃:销量不重要!奇瑞G700竟横渡长江,这战略太震撼!-有驾

“技术货架”的实力秀:捷途纵横G700的长江横渡

尹同跃在演讲中多次提及“技术货架”的概念。

奇瑞旗下五大品牌(奇瑞、iCAR、星途、智界、捷途)枝繁叶茂,车型层出不穷。

如今,产品研发已不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

这种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自由切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日渐丰满的“技术货架”。

整车架构、电池、电机、智能系统,如同积木般自由组合,创造出万花筒般的产品特性。

而在这一切的核心,是牢不可破的安全技术。

就在创新大会前48小时,奇瑞再次上演了一出“肌肉展示”。

即将于10月19日正式上市的捷途纵横G700,在长江芜湖段黑沙洲渡口,毅然启航,成功横渡了1480米的江面,抵达南垄汽渡。

这恐怕是乘用车领域史无前例的壮举!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试驾,更是对其“技术货架”深厚底蕴的一次生动演绎。

尹同跃:销量不重要!奇瑞G700竟横渡长江,这战略太震撼!-有驾

G700所搭载的奇瑞方舟两栖技术,拥有可靠的密封工艺,达到了IP68级防水标准,更具备浮水状态下的精准控车、航行姿态调节以及水上驱动能力。

与其他仅能在浅水区“涉水”的车型不同,G700采用的是800V高速推进器与抗空化桨叶的组合,这使其能够真正意义上驾驭天然水域,远超“紧急浮水”的概念。

更值得称道的是,涉水后车辆无需进行任何检修,为乘用车的水上通行能力树立了鲜活的工程典范。

此次公开测试,固然是奇瑞创新实力的一次“牛刀小试”,却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其技术体系的全球领先地位。

创新生态的“双翼”:文化与管理的协同进化

尹同跃提出的全球创新生态,包含技术、文化与管理三大部分。

技术固然是核心,而文化与管理,则如同创新腾飞的“双翼”,是力量的倍增器。

文化创新,不仅仅是研发文化的革新,更是企业文化的重塑。

奇瑞的全球化历程,自然而然地孕育了一种开放、灵活、宽容失败、崇尚实干的企业氛围。

在“开阳实验室”,人才的引进与合作方式极其灵活,不拘一格。

人才贡献智慧与实践,而奇瑞则负责提供一切生产力要素。

其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秘诀简单而震撼:“成果共享,风险我担”。

一旦成功,便给予股权,实现产业化;若项目受挫,奇瑞将独自承担损失。

与之配套的管理创新,则展现了更为激进的变革思维。

在销量连续数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的亮眼成绩下,奇瑞的管理层并未沉溺于规模扩张,而是力求在品质、经营与品牌建设上精益求精。

尹同跃一句“再追求销量意义有限”,在车企高管群体中堪称罕见。

这番话语,无疑是在暗示:如果能在品质、经营和品牌上取得突破,即使销量有所牺牲,也是值得的。

今年前三季度,奇瑞在销量、新能源、出口、品牌价值和资本市场表现上,均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销量同比增长14.5%,再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8.7万辆,同比增长77%;出口量高达93.6万辆,同比增长12.9%,继续稳居行业前列,其中欧洲市场销量达14.5万辆;品牌成功入选《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9月,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

每一项成就,都堪称一次飞跃,更何况是在短短三个季度内,实现了“五项全能”。

此时此刻,尹同跃的“销量不重要论”,与其说是“凡尔赛”,不如说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深刻洞察。

尹同跃:销量不重要!奇瑞G700竟横渡长江,这战略太震撼!-有驾

笔者坚信,奇瑞的高层早已深谙此道:当品质、经营与品牌的根基愈发牢固,销量的增长将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因此,不再将销量作为唯一目标,反而成为了奇瑞运营管理的独特智慧。

迈向“全球公民”:深度本地化是必由之路

尽管成就斐然,但距离奇瑞“用户喜爱和信赖的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的宏伟目标,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要实现真正的跨国经营,营收占比并非决定性因素,深度本地化才是奇瑞必须跨越的关键门槛。

奇瑞当前的发力点在于吸引全球人才、构建全球创新体系,但这仅是第一步。

随着海外业务的深入,建立本土化的管理、生产和营销体系,并配备相应的本土人才队伍,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尹同跃的一席话,道出了战略部署的核心:“未来(奇瑞)海外市场的营收贡献、海外属地的员工数量,将远超国内。”

这无疑是奇瑞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落子。

未来的奇瑞,将不再仅仅是一家“中国公司”,而将蜕变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公民”。

对于那些战略意义重大的市场,如果长期依赖KD模式,从国内派遣高管和中层,并与经销商进行包销合作,这终究是权宜之计。

要真正“吃透”当地市场,就必须在管理、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实现充分的本地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

届时,中国本土或将主要承担高价值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和技术支持,而地方的经营决策权,也应逐步下放。

我们不能步一些跨国车企的后尘,将所有决策权牢牢攥在总部手中,形成冗长的决策链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奇瑞的海外实体,更需要具备跨文化融合能力、前瞻性的风险管控机制以及敏捷的反应速度。

若以此为衡量标准,奇瑞虽然已是国内最接近实现这一目标的企业,但仍需砥砺前行。

而且,这一进程应与市场份额的拓展同步推进,切忌操之过急。

2025奇瑞创新大会所描绘的“全球创新引擎”,是一个24小时运转、365天不间断的庞大机器。

它由全球人才体系、海外运营机制、研发机构以及面向未来的资源调度体系构成。

其背后,是奇瑞为实现这一愿景所做的宏大战略部署,而构建全球生态的宏图,则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根驱动力”。

从2022年到2025,奇瑞描绘的蓝图愈发宏伟,但外界并未将其视为“画饼”,而是看到了其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日益增长的实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