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smart,脑海里蹦出来的大概率还是那个“小巧玲珑、穿梭都市”的两厢精致小车形象,对吧?但这两年,smart明明在悄咪咪地搬着砖,一锄头一锄头地挖自家产品线,硬是把自己从“时尚都市精灵”搓进了新能源豪华卷王的斗兽场。
成都车展,众目睽睽之下,smart全球CTO帅气登场,一顿技术流讲解,花里胡哨的EHD超级电混技术直接扔了个实锤:我们不只玩纯电,插混也拿下,还要“碾压”增程。
emmm…等等,这年头还敢这么放话,心气儿可是真不低。
问题来了,EHD到底啥来头?smart葫芦里卖的又是哪门子“药”?既说自己有增程该有的纯电质感,还说亏电场景也能打,那老用户、增程粉们能吃这一套吗?
说是“超级增程”,可增程车主最爱吐槽的不就是“电够嗨,油就蔫”?亏电、低温那是真掉链子呀。
smart的讲法简单粗暴:用1.5TD EVO专用发动机加上能随意切换三挡的3DHT变速器,像煮方便面一样,在关键时刻“加个蛋”。你动电用电,亏电了发动机直接发力,油耗一口气把同级拉开了老长,4.4L/100km的数据砸下来,行业人看着都眼红,主打一个“你亏电我不慌”。
别看smart往常以“小”闻名,搞技术突破的时候真是脑子不大,心挺野。
80码巡航,车里噪音不过59分贝;遗世独立的三挡变速,挂挡没顿挫、发动机介入拉丝顺滑,车里乘客可以继续发呆,仿佛外面世界跟自己没啥关系。
有点像啥?像你家楼下老头下象棋,棋子啪啦一声拍下去,胜负却不声张,端的是一种内功深厚。
再来看看产品布局,smart小算盘打得精。
精灵5号纯电一杆子扎到740公里续航,城市、郊区通吃,那算是比较常规的“纯电通勤大杀器”。
插混版直接拉到1600公里系统综合续航,这下你不管是城市“996”和黄金周返乡烧脑操作,还是西北没有充电桩、东北冻成狗,基本都能搞定,那波叫“无焦虑出行”。
大电池直接安排252公里的纯电续航,市区玩一天,返家进城,没啥问题。
得,主打一个全能打怪。
品牌负责人都很实诚,说“小车不光灵活,还得能hold住各种场景”。
没错,都市人口味越来越挑剔,有人喜欢纯电的松弛感,天天市内代步零油耗,他就买纯电版。
有人想着逢年过节,要带着爸妈、小孩横跨两千公里回老家——那就得插混带油,强如牛。
没扯虚的,也没玩噱头,还挺务实。
每当聊到多动力、多形态,感觉smart在说“能量少女修炼手册”,一步步实现从“小可爱”到“气场女王”的进化。
外头新势力多如牛毛,抢个风口难于上青天。
但smart就偏不走歪路:高举场景牌、技术复读,就问你怕不怕。
别忘了,奔驰全程参与,不光站台还深度定制内饰,音响、氛围灯层层加码。
对于一票喜欢豪华车的用户来说,坐进smart大概率不会陌生,那种“熟悉的配方”,或许就是“都市摩登”的新注脚。
这事儿背后,小心思不少。
从策略层面,smart玩得很溜。
先扎稳中国,全球新能源用户最多的地方,你要在这里闹出动静才能算真有本事。
精灵1号、3号、5号早已在国外扎根,欧洲那边订单反馈喜人,后续定会针对市场上推出插混版,无论是纯电还是电混,技术储备都已经足够灵活,随时上线。
张明霞那话说得老中肯,一面靠“硬本事”征服油电圈,一面多给用户点实际体验的体感加分。
智能驾驶系统也没拉下,两套方案既能应对高速,也能搞定复杂领航——欧洲的安全标准还高着呢。
空间利用率那更不用说,85%的空间得房率,简直把“小而精”玩到了极致,瘦身高效都得抄抄作业。
更妙的是,成本方面smart也在暗中琢磨责任感。
不是一味往高价上压,而是想让超级电混体验更有诚意,对价格敏感的潜在用户很友好嘛,这波不会亏。
其实,让用户买账,还得靠实际表现来说话。
一句“技术改变生活”听起来挺虚,真经历过的人最懂。
你用车的时候安安静静、灵活自如,长途过程里也不怕中途断电焦虑,甚至下雪天动力都不掉线,这才是“高级感”+“实用感”的双杀。
预告一下,马上慕尼黑车展上“smart can take many forms”又要洗脑一波,后面偶数车系板上钉钉,大招陆续上线,EHD要成为新晋细分市场搅局者,网友们想不关注都难。
不得不说,这一波产品布局、技术储备,包括对未来的市场预判,都给人一种很“有底气”的既视感。
你要说纯电、混动、插混、增程,哪个门派强,哪一边有未来?
谁也说不死,今天刚吹的新能源,转头被某黑科技又推倒重来。
但看smart这点,死磕“用户需求”和“技术体验”,不玩虚的,脚踏实地。
咱们常见的“油车思维”和“电车焦虑”到了smart这儿,似乎都有解。
技术那成本,一分一分烧的不是冤枉钱。
用户不傻,该用的技术谁不愿意为它多掏点银子?
都说现在新车市场冰火两重天,好车有人抢,平庸车门可罗雀。
smart敢于不断推陈出新,打破固有形象,从实用主义出发,确实值得不少传统品牌倒点冷静水、学学变通。
某种程度上,smart就像都市人的写照:得益于混动技术加持,“灵活”不再受限于往日的小巧,而是向着功能多元、风格百变进发。
它不是在自我否定,也不是瞎攀高枝,而是积极探索可能性,把“都市小精灵”晋升成“全能选手”。
现在就看,市场和用户能不能深刻get到这些努力和转型。
讲真,这一路走下来,从没放弃对产品体验的死磕,技术研发也没浮于表面,看似闷头搞技术的smart,反而成了最会玩场景的那个“新玩家”。
说不准哪天,插混领域会因为EHD杀出一条大道,搅和一票新势力们翻天覆地。
结尾多嘴一句,现在的新能源江湖,风云变幻,卷不过就等着被淘汰,smart敢于拆掉自己喜欢的“标签”,所图者,恐怕不是小小一个座驾的进化,而是一整个生活方式的跃迁。
你说呢,这种“超级电混+场景体验”的打法能不能走通?
咱都来聊聊,你的理想新能源车最看重哪些?静音?续航?还是“来电也来油”?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