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路过合肥蔚来工厂,可能会被某些画面吸引驻足:不是快递小哥的新装备,也不是生产线上的新机器人,而是一群人挤在食堂门口,手里边捏着简历,身边是一杯奶茶——等待一场“临时面试”。这里不像你印象中的高大上科技公司,经纪人般的HR正翻着表格,喊着名字,“下一个,冲压车间设备操作!”那种慌乱和临阵磨枪的气氛,比食堂里红烧肉的味道还要浓。
“你能想到哪家企业招人能疯狂到办公室挤不下,要转场去食堂面试吗?”有人这样在微信群里抛出问题。是拼多多?是字节跳动?不,是蔚来。在这个十月,曾经为“烧钱”而著称的新能源车企,突然把食堂变成了猎头的主战场,还打出月薪8K以上的诱人条件。毕竟7000人面,1000人急需,每一双愿意进厂的手都值钱——甚至可以说,每多装一个零部件,股票可能就多涨一个点。
如果我们回到事件本身,不难理出完整的证据链。蔚来旗下三大品牌(蔚来、乐道、萤火虫)在上周(10.13-10.19)交付量首次突破1.06万辆,上量势头明显。尤其是乐道L90,单周交付3500辆,创历史新高。不仅订单暴涨,产能相较于上月更是提升了50%——这不是小打小闹,是货真价实的“拉爆订单”。蔚来董事长李斌甚至在内部会议上直言,全新ES8的产能一季度已排满。而这背后,劳动力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所以才有了奇景:食堂面试,抢工如抢白菜。如果你此刻还在某平台浏览“蔚来汽车工厂直招”,会被6000元到8500元的月薪和“年底双薪”“五险一金”“年终奖”等福利包裹得心里痒痒。只要你能操作设备,或者手续齐备,蔚来今年就很缺你——并不夸张,毕竟官方请示单上白纸黑字求政府搭桥引入1000位实习生,公章盖得比烧烤摊更重。
从专业视角看,这一波“疯抢人”的行为其实是一种供应链保供的极端表现。汽车工厂的产能瓶颈,绝不只是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更绕不开人。订单暴涨,但人没跟上,就是一场空欢喜。制造业的本质,总得靠“人—机—料—法—环”这几根柱子支撑,工厂的冲压线和涂装线,靠的还是实际操作工。你可以说AI生产线很厉害——可当订单压力突然压来,还是“人类大军”顶得住临时加班和问题。
更冷静来说,蔚来“食堂招工”的现实,其实暴露出了*中国制造业当前最隐秘的疼点*:一方面,新能源车企正经历产业升级与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蓝领资源却未必能随市场需求灵活流动,缺口随时可能被订单“打穿”。哪怕你说自动化可以解决问题,但产线升级和人才转型总有滞后,每一场“抢人大战”,实际上是用脚步投票的产业分配博弈。每一次面试食堂的排队,都是订单和底薪的直接碰撞。
顺便自嘲一下:作为法医或者旁观者,本以为能见到最多的只是车祸现场,没想到“车厂招工现场”更有戏剧性。产业链如果没跟上新需求节奏,别说技术升级,连牛肉拉面的价格都可能随面试人流而浮动。这年头,做工人的风险和回报,可能比炒股还刺激。
蔚来的用工风暴,也掀动了资本市场的神经线。股票一路拉涨,甚至有8.62%的日涨幅。不少投资者心里美滋滋,或许想象着每多发一个offer,就是多收一个涨停板。只是,“产能就是利润的把手”,而利润又离不开人的汗水。不论“资本故事”讲得多热闹,工厂里还是“8小时流水线、3小时饭点、2小时面试”的现实。讲究的,最终还是落在工业社会的基本盘上——一个8K月薪,一炉面包,一套双保险。
可惜,这种生产“高潮”未必能长期持续。李斌在会议上多次强调订单交付和供应链降本,甚至直接说“今年四季度的供应链至关重要”。本质是企业还在赌政策窗口,今年底是*新能源车购置税政策调整的最后冲刺*。每一辆车,都是年底抢收的稻谷;每一份面试简历,都是“秋收期”的劳动力。明年如何?问号还很大——政策一旦收紧,蔚来的现在狂招,明年或许就要“再见面试排队”。可以预见,那些在食堂挤过的蓝领,来年可能又得见招拆招。
此时再回头看那些乐道L90的六座七座版本,那些价格的上下浮动,以及官宣比预售价便宜的噱头,其实都在拼一把“短暂高点”。市场需求涨上天,价格又打下来,这种矛盾感——像极了临时加急的工厂招聘现场:一边顾不上精细筛选,一边拿福利拼命拉拢人。
当然,作为旁观者,我并不打算为蔚来的管理层点个赞,也不会给资本市场刷个好评。理性来看,“办公室挤不下、食堂面试”其实是工业链条拧得最紧的一刻,也是人力资源错配的现实显现。一方面让人看到中国制造的韧性和弹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产业升级的断层——当市场和技术都走在前头,最后一公里却靠食堂里招工的速度。
黑色幽默一下:现场没见到太多慌张,反而有点喜剧。月薪8K不是天花板,但却成了抢人的门槛。以往我们说“铁饭碗”,现在变成“铁流水线”,谁能想过去苹果抢人的蔚来,现在也变成了抢人的主角,成了打工人们新晋的“白月光”。
说到底,“抢工潮”很可能只是阶段性现象。等到交付周期回落、补贴政策消退,从食堂挤出来的人,会不会又变身为下一个工厂里的“闲人”?这个行业的结构性失衡、劳动力流动、以及自动化冲击,都在未来蓄势待发。
所以,蔚来这场“办公室挤不下、食堂面试”的故事看起来新鲜,其实并不新:订单潮起时抢人,潮落后裁人,周期循环,工厂和人一起在水位线里浮沉。在这局“疯狂抢工”背后,真正该思考的是,中国制造业能否用一场食堂面试解决全部产能问题?
你怎么看:产业升级的路上,人的短缺要怎么补?用奖金和补贴能否长久维持高产能?那些被工资吸引来的招工者,最终会在食堂里等到什么样的未来?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