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风光无限 中国份额寥寥
韩国汽车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得可以说是风生水起。以2024年的数据为例,现代达到了414万辆,起亚为309万辆,合计723万辆,跟去年相比只小幅下降了0.1%。在整个车市放慢脚步的情况下,这样的成绩算是相当扎实了。
特别是在美国市场,现代和起亚的总销量达到了84万辆,电动的Ioniq 5和EV6卖得特别火,帮了不少忙。欧洲方面,起亚的Sportage出口量超过30万辆,靠着本地化生产,关税之类的问题基本搞定了。在韩国本土,2024年的新车销售总数达到了163.5万辆,虽然比去年减少了6.5%,但现代和起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进口车里中国品牌也开始崭露头角,不过韩国车还是老大。
2025年的开局可以说更争气,前九个月现代卖出了311万辆,起亚也不甘落后,售出237万辆,估计全年会突破700万辆呢。韩国媒体拿这些数据夸得挺欢,《每日经济》三月份那篇报道甚至列出了一长串数字,现代排名全球第三,起亚紧追在后。北美、欧洲、拉丁美洲,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回头一看咱们中国,情况就明显不一样啦。2023年韩国车在国内总销量只有28万辆,到了2024年又掉到差不多25万辆,市场份额也从去年的1.3%跌到1%了。现代在中国的零售量是15.7万辆,比去年大减了35.5%,起亚在国内的销售也就十来万辆左右。到2025年前九个月,情况更坏,销售只有18万辆,市场份额也缩水到0.8%。
中国的汽车市场到2024年总销量已经突破了3000万辆,2025年前六个月更是超过了1500万辆。而比亚迪单凭一家就卖出了214万辆,长安也达到了120万辆。相反,韩国车在这块市场边缘徘徊,经销商库存堆积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韩媒自己都有点搞不清楚状况,《每日经济》的评论区里,有网友坦率地说:为什么德系大众一年能卖180万辆,日系丰田也有160万辆,但韩国车就难推开市场呢?这不是没实力的问题,而是没有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
韩国车在全球市场上表现不错,关键在于他们善于搞本地化策略,比如在美国推出大尺寸SUV,在欧洲开发混合动力,调整得挺灵活。在中国,早期主要靠合资企业,如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到了2016年达到巅峰,销量达114万辆,占据了10%的市场份额,那会儿索纳塔、途胜满大街都是。
不过,到了2017年萨德事件一出来,市场份额就从8%掉到5%,民间情绪一激烈,销售额直线往下掉。韩媒都说,这事成了转折点,但实际上更主要还是韩国车没赶得上调整节奏,产品更新慢,新能源布局也晚了一步。
其实仔细想想,为什么德系和日系车这么受欢迎呢?比如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这些中低端车型既耐用又省油,保值率也挺高。咱们中国人买车嘛,主要还是看个踏实靠谱。再看韩国车,早年靠外观好看、空间大来吸引消费者,比如Elantra、K3看着挺时髦,但实际上技术水平嘛,基本算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绝招。
荣耀这个全球第三的品牌,在咱们中国市场却没能赢得太多掌声。韩媒里也承认,现代起亚在中国的工厂有不少闲置,像北京现代的产能从165万辆缩减到45万辆,而重庆工厂到2023年底卖出去了16.2亿,沧州厂也停止了生产,顺义二厂的利用率大概只有一半。
这不算天灾,是人祸。韩国车企一直觉得中国市场还能靠老本混下去,可本土品牌不给面子。海外市场再怎么风光,没有中国这块肥肉,拿着全球第三的帽子也难说稳当。韩媒那句“德国日本都可以”,听起来真酸,原因铁定:他们懂中国市场,可韩国车哪次不是慢一步,跟不上节奏。
本土品牌崛起 韩系空间压缩
这些年,中国车市变化得快得让人差点反应不过来。国产品牌从追赶变成引领,到了2024年,市场份额已经超50%了,新能源的占比也突破了40%。比亚迪以186万辆的成绩夺得第一,紧追其后的是长安,销量大概在150万辆左右。吉利、长城、奇瑞也是一个劲儿地崛起,个个都不甘示弱。
2025年前六个月,比亚迪卖出了214万辆,全年计划冲刺到460万辆,长安在中东地区出口超过20万辆。这些数字可不是乱说的,而是靠扎实的电池技术和供应链本土化一步步干出来的成果。
刀片电池不仅安全,又续航长,CS75故障少,性能强,星越L的智能语音顺畅流利,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喜好,4S店里人都排队,经销商每个月都在加单。至于韩国车,中低端市场挤得满满的,根本腾不出位置,高端市场又难以与奔驰宝马抗衡。现代Kona、起亚Sorento想靠用料和调校拼一拼,但底盘反应模糊,加速还迟缓,一试驾,消费者都摇头走人。
韩媒《每日经济》在评论区直戳要害:韩国车技术普普通通,没有什么绝活。早些年韩国车靠外观和空间赢得了不少粉丝,途胜的前脸犀利,Carnival seven座空间宽敞,但如今国内车都学会了这些,还在原有基础上加料。像吉利帝豪价格很亲民,传祺GS8的语音识别零延迟,零跑C11还能自动泊车。
韩国车向新能源转型挺慢的,到了2024年,电动车的占比依然不高。Ioniq 5的充电兼容性差,一插上就弹出错误提示。而比亚迪汉EV充电很顺畅,连接起来也挺稳。供应链方面也出了点问题,韩国的零部件价格贵,北京现代试图谈判降价,但总部 stubborn 一意孤行,合作关系也出现了裂痕。这么一来,库存就堆积如山,经销商只得打折清货,K3的海报贴满了门窗,顾客瞥一眼,马上转头去看五菱星光。
这压缩空间可不是一天搞出来的,早在2017年以后,本土车发展速度就很快。到2022年,比亚迪的销量超过了韩系车,到了2024年更是一下子拉开两倍多的差距。韩系车中高端市场没啥竞争力,Sorento对比X5,动力表现平平;低端车型生存压力大,大众桑塔纳和卡罗拉占据销量榜首。韩国Elantra虽然空间宽敞,但油耗偏高,也算是个短板。
据韩媒分析,自从部署萨德之后,市场情绪变得不太好了,韩国车企在本土化方面没搞深,产品更新也慢悠悠的。有个例子,现代2024年关掉了生产线,工人们在拆设备,供应商的卡车还空载着走呢。悦达起亚靠出口带动,销量增长了49%,可是在国内零售就比较弱了。说实话,中国市场那么大,去年一共卖了2700万辆左右,而韩国车只卖了35万辆,比例大概是1.3%,现在这个比例更低了。
德系和日系车之所以能走得挺远,是因为他们合资成熟,技术传递也快。像大众的ID系列新能源卖得火爆,丰田的混动更是省油得不得了。至于韩国车嘛,总想走熟悉的路子,却忽略了中国的速度和变化。中国市场崛起是大势所趋,韩国车空间小了点,而韩媒提的那个问题,也就这原因:不接地气,难怪挤不上来。
转型阵痛加剧 未来路在何方
韩国车在中国市场这步棋越搞越乱,疼得不行。到了2025年上海车展,现代和起亚居然第一次缺席,把展位留给了本土品牌,宝马和丰田都人潮涌动。销量还在继续掉,前九个月只有18万辆,占比才0.8%,北京现代仁和厂今年4月挂牌,产能还在削减。经销商也纷纷倒闭,广州天河的门店都用链子锁上了,杭州的店铺转成了二手车。
韩媒消息,现代公司虽然把2025年的收入预期提上去了,但利润预估反而降低了。到2030年,全球销量目标定在555万辆,不过在中国市场的问题挺严重。起亚K4正大甩卖,顾客纷纷转投零跑。这个阵痛从2017年萨德事件开始就不断加剧,市场份额直腰斩,新能源浪潮一波接一波,本土品牌抢得先机,而韩国车在电动方面发展缓慢,供应链也不算强。
展望未来,韩国车企得好好反思一下。全球市场还算稳,现代预计到2025年能达到414万辆,起亚则是321万辆,但如果不加强本地化,想拿回国内市场的2%份额就很难了。韩媒建议多推大众化的电动车,和竞争对手合作,现代的目标是拿到1%的市场份额,差不多等于韩国销量6万辆。悦达起亚第一季度卖出了5.66万辆,主要靠混动拉动,整体表现还是偏弱。
中国市场占了全球三分之一,要真丢了就等于自断臂膀。韩国车企得向德日学习,放眼合资企业,深入耕耘,把技术下放。北京现代目前排在第三,得赶紧改造电驱系统,速度要快。出口到中东、东南亚区域大概5万辆,天津港的集装箱吊也得加强提升。国内零售方面,若有补贴支持就更有优势。
其实,本土品牌的出口挺猛的,到了2025年,比亚迪的海外销量预计会达到70万辆,稳坐欧洲第一的宝座,长安在中东地区预计也能取得20万辆的好成绩。要是韩国车不加快步伐,边缘化的趋势就会越来越明显。韩媒那标题,带点酸味又提醒:去德国、日本市场,是因为懂得变革,而韩国车在转型的痛苦中也得咬紧牙关坚持过去。
未来的路,还得看他们本土化的速度咋样。中国市场特别欢迎有实力的品牌,韩系车如果能跟上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发展节奏,说不定还能有机会。否则的话,全球排名第三的荣耀,就只能靠海外表现撑门面了。中国的车市讲究公平竞争,谁脚踏实地,真本事,谁就能赢,韩国车还得醒醒,别总靠老路线过日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