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月销量居然只剩下几百台!
要知道,这可是曾经月销3万+的"捷达兄弟"啊。
10月中旬大众汽车集团内部会议曝光的消息显示:大众正在评估"是否继续在华投资斯柯达品牌",说白了就是准备"战略性放弃"。
评论区炸了:"曾经的性价比之王,怎么就混到要被抛弃了?""下一个会是谁?大众自己都自身难保了吧?"
要知道,这可是2025年车市"生死局"最激烈的时刻——自主品牌电动车疯狂上新,合资燃油车节节败退,斯柯达的暴跌只是个开始。
那问题来了:斯柯达到底是怎么从"香饽饽"变成"弃子"的?大众放弃斯柯达,背后藏着什么信号?
合资品牌的末日真的来了?
第一部分:斯柯达在华销量数据 98%的销量暴跌?斯柯达到底经历了什么"断崖式"崩盘?
先把时间线拉清楚:2025年10月最新数据显示,斯柯达在华单月销量仅剩约500-600台,相比2019年巅峰时期月销3.5万台,跌幅超过98%!
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100个原本想买斯柯达的人,现在98个都跑了。
10月18日大众集团监事会内部文件流出,明确提到"斯柯达品牌在华投资回报率持续为负,建议逐步削减产品线并评估退出可能性"。
当时很多人还觉得是小道消息,结果11月初上汽大众官方就宣布:斯柯达明锐、柯迪亚克等多款车型"停产不停售"——这摆明了是在清库存准备撤退!
具体来说,斯柯达这次崩盘的第一个致命伤就是产品线彻底落伍了。
截至2025年10月,斯柯达在华在售车型只剩下明锐、柯迪亚克、柯珞克等寥寥几款,而且全是燃油车!
要知道,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突破50%,每卖出2台车就有1台是电动或者混动的,但斯柯达愣是一款纯电、混动都没推出来。
对比同期的情况就明显了:大众ID系列月销破万,比亚迪秦PLUS月销3万+,理想L6上市就爆单。
而斯柯达还在那儿卖1.4T发动机的明锐,起售价10.99万,消费者用脚投票——"10万块我为啥不买比亚迪秦PLUS DM-i?人家油耗2.9L还能纯电跑100公里呢!"
第二个致命伤是性价比优势被自主品牌彻底反杀了。
斯柯达当年能火,靠的就是"大众品质但价格便宜1-2万"这个招牌。
但到了2025年这招彻底不灵了——明锐PRO起售价10.99万,人家吉利星瑞起售价9.97万,轴距还比你长50mm;柯迪亚克起售价17.49万,比亚迪唐DM-i起售价20.98万,人家是7座+混动+零百加速4.3秒。
自主品牌配置还更高:12.3英寸中控屏、L2级辅助驾驶、全景天窗这些东西,斯柯达中低配统统给你阉割掉。
消费者一算账就明白了:"多花2万买比亚迪,能省一半油钱,还有智能座舱,斯柯达你凭啥让我买单?"
第三个致命伤是品牌力掉队,还被大众这个"亲爹"拖累。
2024到2025年大众在华销量持续下滑,2024年全年同比跌10%,2025年前三季度再跌8%,ID系列虽然有起色但远不及预期。
大众自己都自顾不暇了,哪还有心思给斯柯达输血?
上汽大众内部人士透露:2024年斯柯达品牌营销预算砍了60%,新车研发项目全部叫停,连4S店都开始半死不活的状态,很多店一个月卖不出10台车。
消费者的认知也变了:"斯柯达不就是廉价版大众吗?既然大众都不行了,斯柯达凭啥让我买单?"
当时很多人觉得斯柯达只是暂时遇冷,等市场回暖就好了。
结果2025年这一波数据打脸——不是市场不行,是你产品跟不上时代啊!
大众为啥"怂了"?放弃斯柯达背后藏着什么算盘?
可能有人要问:大众好歹是全球车企巨头,为啥对斯柯达见死不救?
难道真舍得丢掉中国市场这块肥肉?
其实这背后藏着大众的"断臂求生"策略。
先看大环境。
2025年中国车市已经进入"存量竞争+结构转型"的双重绞杀阶段——年销量稳定在2600到2700万台之间,增长基本见顶了,但新能源渗透率从2023年的35%飙到2025年的50%以上。
这意味着什么?
燃油车市场每年要萎缩300到400万台,而合资品牌占的就是燃油车份额。
数据扎心:2025年前10个月,合资品牌市场份额跌破35%,要知道2019年人家还占65%呢!
自主品牌反超至55%以上,剩下的10%被新势力瓜分掉了。
再看大众的算盘。
大众中国2024年财报显示,利润率从2019年的8%跌到2024年的3%,2025年预计更低,核心原因就是油电转型慢加上价格战内耗。
大众内部做了个测算:如果继续给斯柯达输血,每年至少要投入50亿研发和营销费用,5年后也不一定能扭亏;但如果把这笔钱砸到ID系列和奥迪电动化上,至少能保住20%的市场份额。
选择题很简单——舍弃边缘品牌斯柯达,集中火力救核心品牌大众和奥迪。
战略转向。
大众全球CEO奥博穆2025年9月公开表态:"中国市场已经从规模竞争转向技术竞争,我们必须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追赶中国品牌。"
说白了,大众现在的策略就是收缩战线——砍掉不赚钱的燃油车品牌比如斯柯达、捷达,全力押注电动化,搞ID系列,还跟小鹏、地平线合作搞智能座舱,同时降低在华产能,2025年关闭了上汽大众2家工厂。
斯柯达就是这场战略瘦身的第一个牺牲品。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众这招也是被逼无奈。
2025年中国电动车市场的技术迭代速度快得吓人——比亚迪一年推出十几款新车,理想、蔚来、小鹏每个季度都有新技术发布,华为问界把智能驾驶卷到了新高度。
反观大众,从德国总部到中国分公司,决策链太长了,一个新车型从立项到上市要两三年,等你上市了人家技术都迭代两代了。
斯柯达作为一个子品牌,决策链更长,资源更少,根本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与其拖着这个包袱慢慢失血,不如干脆放弃,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大众主品牌上,至少还有翻盘的机会。
业内人士直言:大众放弃斯柯达,不是因为斯柯达不行,而是因为大众自己快撑不住了。
这就像打仗,弹药不够了,只能先保主力部队,边缘部队该撤就得撤。
第三部分:合资品牌市场份额 斯柯达倒下只是开始?下一个"出局"的合资品牌会是谁?
现在问题来了:斯柯达的崩盘只是个例,还是合资品牌集体溃败的信号?
如果大环境真变了,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
从销量数据看,2025年前10个月的跌幅榜上不止斯柯达一个。
现代起亚在华销量同比暴跌35%,月均不到3万台,要知道2019年人家还有月均15万台以上的销量呢,北京现代多款车型停产,工厂开工率不足40%;雷诺,2024年宣布退出中国乘用车市场,2025年彻底关闭东风雷诺合资公司;三菱2025年在华销量月均不到2000台,跌幅超90%,广汽三菱被传即将解散;标致雪铁龙就是PSA集团,东风标致加东风雪铁龙月销合计不到5000台,4S店大面积关闭。
对比同期,日系三强也在硬扛。
丰田2025年前10个月销量同比跌12%,但混动车型比如卡罗拉双擎、雷凌双擎还在苦苦支撑;本田销量跌15%,纯电车型e\:NS1和e\:NP1卖得惨淡,月均合计不到2000台;日产销量跌18%,轩逸虽然还是轿车销冠,但利润被价格战打得所剩无几。
从用户需求看,合资品牌的三板斧全失效了。
第一,品质优势被抹平了——自主品牌通过全球供应链,博世、采埃孚、宁德时代这些顶级供应商都给自主品牌供货,质量已经不输合资了。
JD Power 2025年中国新车质量排行榜,比亚迪、吉利、长城全进前十。
第二,价格优势被反杀了——合资B级车比如雅阁、凯美瑞起售价17到18万,自主B级车比如比亚迪汉、吉利银河E8起售价16万还带智能驾驶。
第三,技术优势被超越了——新能源三电技术也就是电池、电机、电控,中国全球领先,智能座舱芯片比如高通8295、地平线征程5,合资车企还在用上一代方案。
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
有业内分析师认为,合资品牌的溃败并非全是技术和产品问题,也有品牌营销和渠道布局的失误。
比如现代起亚在中国的品牌形象一直不够高端,4S店服务体验也被消费者频繁吐槽;法系车标致雪铁龙则是过于坚持"法式浪漫"设计,不愿意为中国市场做本土化改进。
相反,丰田虽然销量也在下滑,但因为混动技术确实有两把刷子,加上品牌口碑积累深厚,短期内还不至于崩盘。
这说明合资品牌不是没有机会,看你愿不愿意放下身段,真正研究中国消费者需要什么。
业内预测:2025到2027年,至少还有3到5个合资品牌会战略性退出中国市场——标致雪铁龙、三菱基本确定了,现代起亚、雷诺日产联盟也岌岌可危。
日系三强虽然暂时能撑住,但如果2026年混动优势再被比亚迪DM5.0技术超越,也得考虑断臂求生。
第四部分:斯柯达售后服务 网友炸锅了!这些疑问你肯定也想问?
斯柯达"凉凉"的消息一出,评论区成了吐槽大会,咱挑几个热度高的问题聊聊。
第一个问题:"斯柯达车主怎么办?
以后维修保养找谁?"
这是最现实的问题。
按照惯例,即使斯柯达退出中国,上汽大众也会保留售后服务网络至少5到10年,可以参考雷诺、铃木退出后的案例。
但问题是:4S店会越来越少,很多店已经关门了,配件供应会越来越慢,保养成本可能上涨。
建议斯柯达车主尽早换车,或者找靠谱的第三方维修厂,很多大众配件是通用的。
二手车残值肯定保不住了——现在卖还能回点血,再等两年可能就有价无市了。
第二个问题:"合资品牌全线溃败,是不是自主品牌爱国营销搞的鬼?"
这锅不能乱甩。
合资品牌跌了,核心原因是产品力落后加战略失误。
产品层面,燃油车技术20年没大突破,还是那套1.5T、2.0T发动机,新能源车又起步晚,大众ID系列2021年才入华,比亚迪2008年就推出F3DM了;战略层面,合资车企决策链太长,总部在欧美日,中国市场汇报审批要半年,自主品牌CEO拍板,李想、何小鹏、余承东都能3个月上新车;用户层面,中国消费者要的是15万买到智能电动车,合资给的是15万买个油改电的老平台。
说白了,不是消费者不爱国,是合资品牌自己不争气。
第三个问题:"大众放弃斯柯达,自己就能活下来?"
这个还真悬!
大众虽然砍了斯柯达,但自己也一身伤。
销量还在跌,2025年前10个月大众品牌在华销量同比跌8%,ID系列月销虽然破万但远不及预期,目标是月销5万以上;利润被榨干,为了和比亚迪、特斯拉打价格战,ID.3从15.99万降到12.99万,亏本卖,利润率跌到1到2%;技术还在追赶,智能驾驶方面大众现在还得靠小鹏、地平线代工,ID系列的智驾方案用的是小鹏G9同款,自己研发的CARIAD系统bug一堆。
大众能不能翻身,得看2026到2027年能不能推出真正有竞争力的电动车,不是油改电,是纯电平台加本土化智能座舱。
如果还是老一套,下一个凉凉的可能就是大众自己。
第四个问题:"合资品牌都完蛋了,自主品牌是不是要一家独大涨价割韭菜?"
短期不会。
原因有三点:第一,竞争还很激烈,自主品牌内部卷得狠,比亚迪、吉利、长城、奇瑞、长安全在抢市场,新势力理想、蔚来、小鹏、零跑也在疯狂降价促销;第二,产能过剩,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产能超4000万台,实际销量只有1300万台,产能利用率不到35%,谁敢随便涨价?
第三,消费者精明了,现在买车的人都会货比三家加看测评加蹲降价,品牌溢价空间越来越小。
不过长期看,等洗牌结束,预计2027到2028年,活下来的头部品牌比如比亚迪、吉利、理想等确实可能涨价。
所以想买车的,现在可能是抄底的好时机。
结语:合资品牌市场困境 斯柯达的倒下,给所有车企"上了一课"!
从2025年10月斯柯达销量暴跌98%、大众战略性放弃这一战就能看出:中国车市早就不是贴个合资标就能躺赢的时代了。
用户要的是15万买到500公里续航加智能座舱加L2辅助驾驶,你给的是15万买个1.4T发动机加塑料内饰加机械手刹,不凉才怪!
斯柯达的崩盘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标致、雪铁龙、三菱、现代起亚可能会排队退群。
这哪是什么合资品牌的黄昏?
分明是不思进取者的末日!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让你花15万买车,你会选退市边缘的合资燃油车,还是配置拉满的自主电动车?
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