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众集团的三季度数据一出,果然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吃瓜群众”的眼球。2025年三季度亏了10.72亿欧元,前三季度净利润比去年同期暴跌了61.5%,只剩下34亿欧元。要知道,作为全球最知名的汽车厂商之一,大众集团一向是汽车业内的“巨无霸”,让人忍不住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庞然大物开始“掉链子”了?
大众集团的首席财务官阿诺·安特利茨再一次光速出场,用一长串“难以琢磨”的经济学名词给自己找了个借口。大意是:“目前的利润下降不是啥意外,而是被低利润率电动车的生产拖累了;再加上要处理美国进口关税、保时捷产品战略的调整与商誉及企业价值减记等问题,整了个75亿欧元的费用出来,再加点全年估算的美国关税造成的销量下滑,截至年底,预计损失可能高达50亿欧元。”听到这里,我的第一反应是:大家伙赶紧一起来开个会,看电动车如何“背了这个黑锅”。
问题是,低利润的电动车和高额的成本压力是谁拍板要加大投入的呢?没错,还是大众自己。早几年新能源车的热点刚起来时,很多车企都争着下场,起初是求个风口,当大家都在插旗子的时候,哪家企业没把“全力进军新能源”挂在嘴边?可是事到如今,风确实刮得凶,但风里到底刮来的是什么,很多公司才刚开始弄清楚。大众前些年铆劲儿挤进电动车市场,如今倒在了当年给自己挖的“坑”里,可不就是“搬电动车砸自己脚”?
更何况,美国那头的关税问题也是个难缠的“坏消息”。虽然全球化被炒作了这么多年,国与国之间产业和市场的捆绑越来越紧密,但遇到关税、政策卡脖子,还是分分钟亮剑啊!美国政府一抬手,增加了关税。这头关税一涨,那头销量杠杠地往下跳,这50亿欧元的“天价单”,大众显然是不得不接了。
其次,其实从大众的运行轨迹来看,它的问题不仅仅出在“意外状况”,甚至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使然。几十年意气风发的传统车企,大多都有这样一个“惯性”——总觉得自己能一直“一家独大”,但却被后来者反超。试想,特斯拉在美股市场屡创新高,国产新兴电动车品牌如蔚来、小鹏迅速捕获消费者的热爱,结果我们这位德国老大哥转战新能源市场,却是步履蹒跚。难怪了,大象跳舞毕竟没有羚羊跑得飞快。
大众这几年也不是没拿出过解决方案来,比如推出ID. 系列纯电动车阵列,但是结果你也看到了,市场反响嘛,中规中矩,没啥“惊艳”的反转。是车型问题吗?恐怕不是。依旧离不开对核心技术的落后和企业文化对创新包容度的限制。
其实,回到我们身边,这也很好理解。生活中,我们总能遇到这样的人——习惯做某种事,却从来不想着变通,只认识到“阶段性成功”就以为自己能够一帆风顺。下海打电玩抢分结果连账号密码都忘了;看别人追风投资、买股票,非冲进去凑热闹,结果“入市即巅峰”。大众当年靠着传统汽车光辉闪耀,但传统不是永恒的通行证,更不是抱着老本就能“吃老本”的守护伞。
当然,对于体量如此庞大的企业来说,短期内的调整不会带来毁灭性的危机,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而大众的故事,其实给所有行业都提了个醒。面对技术更迭与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什么最重要?是变革的决心,是贴近市场的判断和执行力,才可能杀出一片新天地,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的浪潮中依旧屹立不倒。
说到底,现在的汽车行业不过是社会各领域的缩影罢了,从我们身边的零售巨头,到这些“日进斗金”的工业巨头,挑战已经不是能不能跑的问题了,而是谁跑得快,谁的耐力更持久。只不过,他们还能从竞争中振作,而我们普通消费者,是不是得先多学点如何应对这波波涨价潮的小技巧?难不成,连买辆普通的车都要去贷款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