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卖40万!极星中国门店全关,半年仅卖69辆,谁之过?

上海前滩L+Plaza,曾经是无数品牌争相进驻的黄金地段,象征着高端与繁华。

然而,就在前不久,这个闪耀的舞台上,一盏名为“极星”的灯火悄然熄灭。

那曾是瑞典高性能电动汽车的代表,如今,它已彻底告别了中国的实体零售渠道。

这消息,如同北欧冬日里的一场骤雪,让许多汽车爱好者心头陡然一凉。

曾卖40万!极星中国门店全关,半年仅卖69辆,谁之过?-有驾

笔者还清晰记得,第一次与Polestar 2相遇时的那份惊艳。

那车身线条,从引擎盖延伸至车尾,没有一丝冗余,宛如一道流动的雕塑,将北欧极简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那对“雷神之锤”般的大灯,眼神犀利,仿佛能洞察一切。

车内,材质的运用考究,触手可及之处,皆是精细的工艺。

那种冷峻中透着高级感的氛围,让人觉得,这不只是一辆电动车,更是一件行走在路上的艺术品。

彼时,许多人对它寄予厚望,认为它将在中国豪华电动车市场掀起波澜。

曾卖40万!极星中国门店全关,半年仅卖69辆,谁之过?-有驾

可如今,这份艺术品却在现实面前摔得粉碎。

你敢相信吗?

昔日售价高达33.8万元的Polestar 2单电机高配版,现在只要16.9万元就能提走!

而双电机版本,原价近40万元,现在也只需22.9万元。

这哪里是卖车,这分明是“割肉大甩卖”,是“血本无归式清仓”啊!

笔者与一位销售人员沟通时得知,这些车都是去年12月下线的“库存新车”,今年4月才开始销售,而且不提供试驾,签单后还得自己去上海仓库取车。

从高高在上的“北欧绅士”,瞬间跌落成无人问津的“打折商品”,这巨大的落差,让人不禁想问:极星,究竟经历了什么?

曾卖40万!极星中国门店全关,半年仅卖69辆,谁之过?-有驾

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摆在眼前:中国,俨然已成为极星汽车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Polestar 2在台州诞生,Polestar 3在成都制造,Polestar 4在宁波下线,未来Polestar 5也将在重庆工厂生产。

极星的全球销量,今年前三季度接近4.5万辆,其中绝大多数都产自中国。

全球市场高歌猛进,销量同比劲增36%,Polestar 2和Polestar 4分别累计销售数十万辆。

然而,这股全球热潮,却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彻骨的寒流。

易车零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极星在华累计销量仅为69辆!

没错,仅仅是69辆!

其中,1月贡献了56辆,2月和6月各6辆,3月仅卖出1辆,而4月和5月,更是颗粒无收,销量为零!

这等于是说,中国工厂为全球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子弹”,但在本土战场上,却几乎“弹尽粮绝”。

这等反差,怎不叫人心生疑惑?

曾卖40万!极星中国门店全关,半年仅卖69辆,谁之过?-有驾

那么,这颗曾经耀眼的“北极星”,为何在中国这片看似肥沃的市场中迷失了方向?

依笔者之见,其症结绝非单一。

首先,是定价策略上的“水土不服”。

极星一开始将自己定位为豪华品牌,价格体系也与BBA等传统豪强看齐。

但在中国这片电动车“内卷”的深海里,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极高,对性价比的追求近乎偏执。

彼时的市场,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凭借更贴近国人需求的智能化配置、更舒适的驾乘体验,以及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迅速抢占了市场。

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也步步紧逼。

在这样的环境下,极星的高冷定价,无疑将其推向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它或许拥有“曲高和寡”的艺术气质,却少了“和光同尘”的市井智慧。

营销与服务模式的固守,也让极星错失了良机。

笔者曾去过极星的门店,那种极简的“画廊式”设计,确实赏心悦目。

销售人员也秉持着一种“静待花开”的姿态,不主动、不热情。

这种“佛系”营销,在北欧或许是生活方式的体现,但在中国,消费者更渴望被关注、被服务,渴望感受到品牌的温度与活力。

当其他品牌在直播间里激情澎湃,在线下门店里人头攒动时,极星的“岁月静好”显得格格不入。

如今,连试驾服务都取消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让潜在用户连亲身体验的机会都被剥夺,何谈转化?

曾卖40万!极星中国门店全关,半年仅卖69辆,谁之过?-有驾

再者,管理层面的动荡,更是极星在中国市场“折戟”的关键因素。

短短八年间,中国区总经理的职位竟像走马灯似的换了七位!

这频繁的更迭,导致战略方向摇摆不定,市场执行力大打折扣。

正如古语有云:“政令不一,则下莫从。”

一个团队,若主帅持续变换,其凝聚力与战斗力必然受到严重侵蚀。

企业内部的混乱,最终都会反映到市场表现上。

加之去年2月,极星与星纪魅族终止了合资协议,收回中国市场分销权,这本身就透露出其本土化尝试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自救。

资金链的紧张,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截至去年底,极星汽车的净资产竟为负33.29亿美元,已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

从2020年到去年,累计亏损超过51亿美元,单去年一年就亏了20亿美元。

这简直就是一个“烧钱无底洞”。

曾经的大股东沃尔沃汽车,去年2月就将持股比例减至18%,并明确表示不再提供资金支持,这无疑是釜底抽薪。

即便吉利成为第二大股东,面对如此巨大的亏损,也难免有心无力。

纳斯达克市场的股价狂跌90%,甚至收到了“缺乏合规通知”,这都昭示着极星已处于悬崖边缘。

古人有言:“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再宏伟的梦想,也终究抵不过现实的财务困境。

极星官方表示,关闭门店是为了“更好地契合中国市场多样化、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并宣称生产、研发等业务仍将稳定运行。

他们甚至雄心勃勃地计划在2025年至2027年间实现年均零售销量增长30%至35%,并力争在2025年实现盈利。

这番话语听来振奋,却与眼前的惨淡现实形成强烈反差。

一个在本土市场几乎颗粒无收的品牌,如何能在短短一年内扭亏为盈,实现如此高速的增长?

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需要奇迹的发生,更需要彻底的自我革新。

极星的遭遇,无疑为所有意图在中国电动车市场淘金的品牌敲响了警钟。

这片土地,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拥有最激烈的竞争格局。

在这里,光有独到的设计和技术底蕴远远不够,你必须深谙本土消费者的心理,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提供接地气的服务,更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撑和稳定的管理团队。

否则,再美好的“北欧豪华梦”,也可能在这片“红海”中,被无情的现实所吞噬。

笔者认为,极星并非毫无翻身可能,其在全球市场的表现证明了其产品的竞争力。

但若想在中国重新赢得一席之地,它必须彻底放下身段,真正融入这片土地。

或许,从“画廊”走向“市集”,从“高冷”走向“亲民”,才是它唯一的生路。

毕竟,在“沧海横流”的当下,只有那些能“方显英雄本色”的品牌,才能在这场激烈的淘汰赛中幸存下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