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中国大撤退?门店全关销量仅69辆,海外为何却爆火?

在中国这片沃土,一个品牌能否真正扎根,关键在于它能否与这片土地上的消费者深度共鸣。

然而,极星汽车,这个名字听起来自带北欧极简风的“贵族”,却在中国市场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尴尬。

上海前滩那家最后的直营门店悄然落幕,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告别,更是极星在中国篇章的一次重大转折,留给品牌的,是如何在中国这个充满无限可能又竞争激烈的市场,重塑自己的叙事。

极星中国大撤退?门店全关销量仅69辆,海外为何却爆火?-有驾

回溯到今年九月,上海前滩的租金压力已让极星的经营者们开始与房东商讨退租事宜——这昂贵的租金,显然超出了品牌当时所能承受的极限。

曾经与极星比邻而居的宝马4S店,也早已换上了极氪的招牌,一线都市核心商圈的品牌更迭,总是如此迅速且直观,直接触动着消费者的神经。

网络上,早已有人直截了当地发问:“极星,你们接下来到底打算怎么办?”

极星中国大撤退?门店全关销量仅69辆,海外为何却爆火?-有驾

车主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据了解,随着所有直营店的关闭,极星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触角,如今仅剩下杭州一家经销商。

面对这番渠道的“大收缩”,极星官方的回应是“战略性调整在华业务,旨在更好地契合中国市场多样化、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

这句官方陈词,听起来总是那么熟悉,仿佛是所有面临经营压力的豪华品牌在维护体面时惯用的说辞。

但笔者的经验告诉我,任何如此大刀阔斧的举措,背后往往是企业在经营压力下的被动抉择,极星自然也不例外。

豪华电动车市场的残酷现实:极星的“断腕求生”

或许有人会问,极星的这一系列变动,为何在车主群体中并未激起轩然大波?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扎心的事实:极星在中国市场积累的用户群体过于狭小,以至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难以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数据是冰冷的,却也最能说明问题。

今年上半年,极星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69辆,其中四月和五月更是挂零,六月勉强交付6辆,七月更是跌至单月5辆。

与之对比,2021年至2024年,极星在华销量分别为2048辆、1717辆、1100辆、1864辆。

这销量曲线,与“豪华”二字,实在相去甚远。

极星中国大撤退?门店全关销量仅69辆,海外为何却爆火?-有驾

财务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从2019年到2024年,短短六年间,极星累计净亏损已超53亿美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217%!

试想一下,一个品牌的店面数量多于销量,店员比顾客还多,这样的经营困境,收缩开支、全面降本,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止损之道。

实话讲,极星的这一步,或许已经走得有些晚了。

极星中国大撤退?门店全关销量仅69辆,海外为何却爆火?-有驾

极星在中国市场的式微,绝非偶然。

其根源在于,从顶层战略的摇摆,到品牌定位的模糊,再到落地执行的产品和售后体验,都未能与中国市场的脉搏同频共振。

在战略层面,瑞典总部的决策权高于中方,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沟通壁垒。

更致命的是,连续八年七换高管的动荡节奏,足以让任何一个品牌元气大伤。

品牌定位上,极星主打“高性能纯电豪华”,却在现实中摇摆不定。

从最初定价百万的Polestar 1,到后来为了走量推出的20-30万区间的Polestar 2和Polestar 4,这种价格区间的跨度,让消费者对极星的高端认知变得模糊不清,“这到底是个什么定位?”

的疑问,始终萦绕在消费者心中。

极星中国大撤退?门店全关销量仅69辆,海外为何却爆火?-有驾

产品规划更是显得“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曾任极星科技董事长的沈子瑜的评价,一语中的。

产品规划和技术投入缺乏明确方向,一味坚守“够用就好”的极简北欧哲学,与中国消费者追求的科技感、潮流感背道而驰。

售后服务同样存在不小的隐患。

有潜客曾反映,前往沃尔沃4S店寻求极星的售后服务,却发现信息不全,服务人员也无法清晰说明价格,只是一句“很贵”作罢。

可以想象,在渠道尚算完备时已是如此,如今全面转向线上销售,用户体验还能有多大保障?

这似乎也预示着,中国市场,已不再是极星当前急需的增量之地。

吉利全球棋局中的战略调整:极星的“阶段性撤退”

客观地说,中国市场从不缺乏“高端纯电”的玩家,而极星这种既无品牌辨识度又无销售渠道的品牌,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然而,放眼全球市场,极星却展现出“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另一番景象。

与中国市场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在海外市场表现出乎意料地优秀。

最新公布的三季度数据显示,极星全球零售销量达14192辆,同比增长13%,前三季度累计销量约44482辆,增幅高达36%。

其中,欧洲市场贡献了绝大部分销量,美国市场虽体量较小,但也保持着增长势头。

极星中国大撤退?门店全关销量仅69辆,海外为何却爆火?-有驾

当然,这一销量成绩,既有欧洲电动化转型浪潮的助推,更离不开极星在海外市场积累的相对稳固的口碑。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海外市场的增长势能,极星正积极调整其生产布局,计划将更多制造环节转移至美国和欧洲,此举旨在规避从中国出口至欧美市场的关税壁垒。

据外媒报道,原产于中国的Polestar 4,未来将在韩国釜山工厂生产,而新款Polestar 7则计划于2028年在欧洲工厂下线,其核心目标是减少对中国产能的依赖。

极星中国大撤退?门店全关销量仅69辆,海外为何却爆火?-有驾

但这并不意味着极星在中国市场就此“销声匿迹”。

作为吉利汽车旗下品牌,极星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调整,实际上与吉利宏大的全球化棋局紧密相连。

今年年初以来,吉利动作频频。

在“一个吉利”的整合浪潮下,沃尔沃将其持有的约48%极星股份中的62.7%分配给了吉利,这无疑让本就业绩低迷的极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持者”。

在此背景下,吉利董事长李书福通过PSD Investment进一步注资极星,将其持股比例提升至约66%,成为实质性的控股股东。

极星中国大撤退?门店全关销量仅69辆,海外为何却爆火?-有驾

这就意味着,在极星的战略规划和产品布局上,吉利在尊重瑞典高层意见的同时,掌握了更具决定性的发言权。

联系此次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收缩,可以看出,吉利正倾向于以更市场化的手段解决问题。

毕竟,继续为一个持续亏损且定位与吉利旗下其他品牌存在重叠的品牌“输血”,已非明智之举。

从长远来看,在未来几年加速整合的大原则下,将极星的重心暂时转向海外市场,无疑是更优的选择。

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执行官李东辉曾明确指出,极星是吉利布局全球化的重要“桥头堡”,对于吉利在欧美高端电动市场的战略部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至于中国市场,与其说是极星的“退出”,不如称之为一次“战略性的阶段性撤退”。

有外媒评论称,极星正计划重组其销售体系,并打算“重新参与”中国市场。

从经销商的反馈来看,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这意味着,极星很有可能在重新审视并规划出最适合中国市场的运营路径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模式回归。

而他们在中国市场未来篇章的故事,也将以一种全新的叙事结构,继续书写下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