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张师傅在群里发了张图片,是他小儿子刚拿驾照,嚷着非要买辆车,“爸你退役的轩逸能让我练练手不?”张师傅头一句甩来:“这车现在网约车司机还抢着要呢,便宜耐糙,比亚迪都跟不上。”
他这话倒不只是嘴遁。懂车帝前年出的那份销量榜单,我在饭馆门口边等外卖边翻过一眼,10个位置里头,新能源一口气揽走7个。油车就剩俩老熟人——轩逸、朗逸,和个半路杀出的星越L。看着那阵仗,老吴撇嘴:“合资油车不都是正义铁三角嘛,现在全给电车挤下来了,可惜咯。”
油车江湖,终究还是架不住折腾。轩逸这些年能留下,靠的本事其实也简单:省油、能打、爱坏部件不坏。前阵子小区西门有辆黑色轩逸,牌照掉漆了还是有人问价买。油价一到8块3毛,认识的几个跑网约的司机半夜都在算账,一年差不多要比前几年多支出去五千块,跑一圈能顶别人一星期的电费。
再说朗逸,别看它销量从来都是榜前列,身价靠的也是网约和老一辈图个心安理得。“省心,拉活累不死它。”有个工地监理师傅,拉着三年没换过火花塞的朗逸,后备厢常年收旧报纸,说这车在东北能从冰沟里平平整整开出来,一脚油下去,啥都不管够劲。星越L这档事儿,倒是个例外。吉利这台SUV,靠着空间大、配置多、小毛病不多,总能挤进榜单,有人笑称“穷人XC60”。
其实要说油车溃败,不光经济账。但凡算过都知道——电车每公里也就五六分钱(有人还说更便宜),油车少说四毛,高峰快五毛,年头跑下来差价足够换台新手机。“你看小区路口插混的宋PLUS,邻居老张,天天炫自己电百多少。”路权、停车、限行,新能源全给开绿灯。听说电车还自带LED氛围灯、车机系统随时升级(什么OTA,师傅说带WIFI的车),弄得油车好像老年机,光会打电话发短信很旧派。
年轻人都讲究体面和体验。隔壁表弟实话,上个月刚买电车,理由超级简单:“下地库还有优先位,回家就能充,满城好找地儿加电,开出去省钱还比油车安静。”油车加完油还得排队,车机一说话都跟找石膏像谈恋爱似的,反应慢。还有个误解,一直有人觉得加油设计永远比充电快,可其实现在家里要是能装桩,夜里插上就完事,根本没谁跟你抢着排队。唯一朋友小梁发声,北方-25度那阵,电车趴窝冻得当摆设,油车打火照走——这才是人情味。
也不是说油车马上就绝种。像这些年三个主力阵营还在死磕——
一是网约车司机,油车那种便宜耐用,真的是拉大工的铁命根子。轩逸能跑七八十万公里还没啥大问题,终端优惠大,动不动低于八折销售。师傅说“买便宜油车换件都能回本”。
东北老铁,全靠油车过冬。前年大寒,群里有个小二旦晒视频,说上班高峰路边一溜电车全趴窝,油箱里只要还有油,老捷达都能顶着大雪一路开。
还有些爱折腾长途的,比如川藏线、青藏线。电车找桩费神不说,充一次电五六小时都不见得满,还不如10分钟加油奔着边境去了。“那啥,电车你敢试拉萨出门去珠峰?”技师乐五毛。油车,啥路都走得踏实。
有一回在湖州见过件怪事。村口头一位姓周的买了台二手插混,乡下60多公里回家,冬天发动机老启动,原本想着不开油,结果比之前的朗逸还费。或者像小陈这类市区通勤的,家门口就有充电桩,每年省下的油钱还能买部手机,说到底,真相还是:就看自己用哪方便,哪里便宜又省心,你就奔那条路走。
顺便说个冷门配置。有传奇车迷朋友圈转发,说有家法国小众品牌新出的油车,内藏小型后备燃油加热器,冬天自动预热,比国产同价位的还人性化。还有主打可变气门的老大众,十几年下来偶有气门卡滞,但发动机耐造,不怕“寒天冻油”。挂C3的老马自达说油车好,维修费便宜,师傅动不动半夜接电话帮人对接救援,“油车,修起来就是二话不说”。
上个月市场流出一条八卦,说某新能源品牌发售的中低配,其实后台偷偷锁了部分舒适性配置,想要OTA花钱才能解锁,新车主暴跳如雷。对比老轩逸、朗逸的拖地真皮、方向盘加热,真让人怀念“有啥就用啥,不藏着掖着”。但你要说二手市场,新能源近两年贬值砸锅卖铁,旧油车反倒成了农村接驳、外卖送货刚需,网上偶有捡漏案例。
有次亲戚结婚,高速服务区休息,遇见一台老红旗,司机顺口说——“油车虽旧,好歹一箱油能撑700公里,不像电车,长途不敢熄火吹空调,怕跑不远。”旁边等充电的年轻夫妻盯着快充桩直数秒,直嘀咕“下回估计要换回油车。”
过日子这事,能省就省。本地维修铺头宋师傅常挂嘴边一句: “能修的便修,和这破车有啥计较,油价高也比买新车划算。”街里长跑拉活的,寒天雨雪还靠轩逸撑起家用和饭碗。维修厂里,偶尔还有“00后带媳妇来抢购二手油车”的闲谈,二手车行老板都乐得喝下午茶吹牛说:“电车新潮,油车踏实。”
轩逸那辆白色旧款几经易手,每回新司机总爱问:“这玩意还跑得动吗?”张师傅拍着座垫回一句:“多开两年,连买电动车的钱都省下来了。”至于未来到底是油、是电?街头巷尾也没人真说得清。眼下能开就开,该选就选,反正谁细抠到最后,都是自己腰包里少掏了那点油水——有桩的插电,没桩的拉油,赶不上车站了还得是油车追得上末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