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连跌!特斯拉在欧洲输给了中国车

故事的开端:从“鲶鱼”到“对手”

2025年8月28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公布的最新数据在全球汽车圈引发震动——特斯拉7月在欧洲的新车注册量仅为8837辆,同比暴跌40.2%,这是它连续第七个月下滑。而同一时间,比亚迪在欧洲的注册量达到13503辆,同比激增225.3%,不仅创下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历史纪录,还首次在月度销量上超越特斯拉。

这不是一次偶然的波动,而是趋势的延续。过去半年,欧洲整体电动车市场在增长,特斯拉却逆势下滑。马斯克在二季度财报会上承认,公司可能面临“几个艰难的季度”。而在他话音未落,中国车企的攻势已经在欧洲全面铺开——比亚迪、上汽、吉利、蔚来、小鹏,几乎每一家都在加速登陆欧洲港口。

比亚迪的打法很直接:过去两年在欧洲多国建立展售中心,车型覆盖从入门到高端,价格普遍低于同级别竞争对手。即便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依然挡不住消费者的兴趣。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市场,比亚迪的销量同比翻几倍增长。

而特斯拉的困境,不仅仅是销量数字的下滑,更是它在欧洲市场的品牌势能被逐渐侵蚀。

七连跌!特斯拉在欧洲输给了中国车-有驾

回到原点:上海的那场豪赌

时间倒回到2018年,特斯拉宣布在上海建厂。那时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投入巨大,但整体竞争力不足。政府补贴了多年,市场上依然是“叫好不叫座”,核心技术、产业链配套、品牌影响力都存在短板。

引进特斯拉,是一次带有战略意味的决策。它不仅是外资独资车企在中国的破冰,更是一次“鲶鱼效应”的实验——用“别人的孩子”来鞭策自己不争气的孩子。

特斯拉承诺零部件国产化,这意味着它会把大量供应链环节落地中国。事实证明,这一步棋的效果远超预期。动力总成、电驱系统、充电设施、底盘、车身、中控、内饰、外饰……整个产业链被迫加速升级。

宁德时代、恩捷股份、科达利、璞泰来、中科创达、均胜电子、长信科技、拓普集团、华域汽车等一批中国企业,借着特斯拉的订单迅速成长,进入全球供应体系。到今天,中国企业已经占据特斯拉全球供应链的一半以上。

鲶鱼效应的连锁反应

特斯拉的到来,不仅带动了零部件企业,还直接催生了国产电动车品牌的崛起。小鹏、蔚来、比亚迪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从概念到量产的跨越。互联网巨头腾讯、百度、华为、阿里、小米也纷纷下场造车。

有了成熟的产业链,品牌自然会起来。中国政府为特斯拉创造了足够的盈利空间,但这些条件不是白给的——它们换来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

可以说,特斯拉帮中国新能源汽车打开了新天地。但在产业链成熟、品牌崛起之后,中国车企开始在全球市场与特斯拉正面竞争。

欧洲战场的攻防

欧洲是全球最成熟的汽车市场之一,也是新能源转型最激进的地区。欧盟计划2035年禁售燃油车,这让电动车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特斯拉曾在欧洲风光无限,Model 3和Model Y一度是畅销冠军。但过去一年,它的优势被快速侵蚀。原因有三:

1. 产品老化:Model 3和Model Y上市多年,虽然有改款,但缺乏颠覆性创新。

2. 价格劣势:中国车企的价格普遍低20%-30%,而且配置更高。

3. 品牌形象受损:马斯克的政治立场和个人争议,在欧洲部分市场引发抵制情绪。

比亚迪的策略则是多点突破——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推出适配当地需求的车型,价格覆盖从入门到高端;同时加快本地化布局,在匈牙利建厂,减少关税和运输成本。

结果就是,7月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比特斯拉多出52.8%。这不仅是数字的超越,更是市场格局的信号:特斯拉不再是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唯一标杆。

故事背后的逻辑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个故事讲的其实是一个经典的产业升级案例:

• 第一阶段:引进外资龙头,带动本土产业链升级。

• 第二阶段:本土企业在学习中成长,逐渐具备全球竞争力。

• 第三阶段:本土品牌在国际市场与外资龙头正面竞争,甚至实现反超。

这套逻辑在中国制造业的多个领域都曾上演——从家电到手机,再到今天的新能源汽车。

特斯拉在中国的故事,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现代版本。它既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催化剂,也是今天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对手。

评论

从调查记者的视角看,这个故事有几个值得争议的地方:

1. 特斯拉的“利用价值”是否已经结束?

当初引进特斯拉,是为了带动产业链升级。如今目标已基本达成,中国车企在技术、产能、品牌上都有了与特斯拉竞争的能力。那么,是否意味着政策上的“特殊待遇”可以逐步退出?

2. 中国车企的全球化能否持续?

在欧洲的成功,部分得益于价格优势。但随着欧盟加征关税、提高本地化要求,中国车企能否在成本和品牌之间找到平衡,是下一个考验。

3. 特斯拉的反击会不会到来?

不要低估特斯拉的创新能力。它在自动驾驶、能源储存、机器人等领域的布局,可能在未来几年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4. 产业政策的边界

引进外资、开放市场、扶持本土,这三者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博弈。特斯拉的案例说明,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创造奇迹,但长期竞争力还是要靠企业自身。

结语

特斯拉在欧洲的失速,不是它的终结,而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中国车企从“追赶者”变成了“挑战者”,这背后是十年产业链升级的成果。

但故事还没结束。未来几年,欧洲市场可能会看到更激烈的中美对决,也可能出现新的变量——比如本土车企的反扑、新能源技术的突破、贸易政策的变化。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来说,真正的挑战不是超越特斯拉,而是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建立长期的品牌信任和技术优势。

这才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终极目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