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对特斯拉 Model 3与小米 SU7“好开”之争的回应说“好开没有统一标准”,这直接点破了争论的困境。
驾驶体验与个人偏好强相关。有人喜欢特斯拉 Model 3“指哪打哪”、路感清晰的运动底盘,也有人可能觉得其悬挂偏硬,不够舒适。陈震以赛车为例,说明他个人偏好“车尾走得快”的操控感,这确实是专业车手或重度驾驶爱好者可能追求的特性。
然而,完全抛开客观性能谈“好开”容易陷入空谈。小米 SU7宣传的纽北赛道背书,本质上是在试图用一个公认的、高标准的客观测试成绩(即便具体成绩未公布)来为其操控性能提供佐证,以此对抗特斯拉长期以来在操控性上积累的口碑。
陈震抓住这一点,是将讨论从纯主观拉向有据可依的尝试。
陈震的回应用了非常具体的论据、他指出Model 3配置低,这并非虚言。对比搜索结果中关于特斯拉廉价版车型的描述,以及Model 3自身在内饰、舒适性配置上的“简约”风格,小米 SU7在堆料上确实更符合国内消费者对“高配”的期待。这里的“配置”可能也间接指向了底盘用料、刹车系统等影响操控的硬件基础。
“纽北”是性能的圣殿,小米借此营销,陈震则顺势引用,意在挑战特斯拉在电动性能领域的传统权威,试图重塑评价体系。
需要留意陈震近期的评论倾向。他曾明确表示国产车如深蓝 L06的智能驾驶表现远超当时的特斯拉 Model 3国内版FSD,并对特斯拉的FSD在国内的表现评价不高。这种对国产技术进步的肯定,可能也影响了他对小米 SU7这类国产新锐的整体评价基调。
同时,他近期因驾驶劳斯莱斯发生事故,其“专业车评人”形象和驾驶判断力受到一定质疑,这或许也让他在回应时更倾向于强调主观性以避免绝对化的评判。
这次简单的问答,是当前汽车行业变革的一个缩影。传统的汽车评价话语权长期由国际大厂和与之关系密切的媒体把持。特斯拉的出现曾冲击了这一体系。
如今,以小米为代表的跨界新势力,正试图通过数据、赛道成绩、以及与传统车评人不一样的互动方式(如直面质疑),来争夺定义“好车”的权力。
陈震与金剪刀之前的辩论,被指有“当年王自如和罗永浩对线的感觉”,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汽车内容领域“流量为王”的现象。
然而,汽车终究是关乎安全与体验的复杂产品,当数码博主跨界评车遇到专业车评人时,双方的知识背景、评价维度和话语体系不同,容易产生鸡同鸭讲的冲突。陈震此次回应,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泛娱乐化、饭圈化讨论的一种矫正尝试,试图回归到具体产品点的讨论。
陈震的回应,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不承认”。评判一辆车,尤其是“好开”这种核心体验,需要综合主观感受、客观数据、具体使用场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需要识别各种评论背后的立场和局限,最重要的还是亲自去试驾体验,形成自己的判断。
“好开感确实很主观,但是,汽车的机械素质相关参数确实有客观数据对比,好开的前提是机械性能为支撑。”新旧势力、不同评价体系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将持续,最终受益的将是获得更多元、更透明信息的消费者。
因此,与其纠结于谁“更胜一筹”,不如将这场争论视为一个契机,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更全面、更理性地理解和评价一辆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