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10年后超越广东:安徽,如何逆袭成汽车第一省?

点击关注不迷路

追赶10年后超越广东:安徽,如何逆袭成汽车第一省?-有驾

最近,中国汽车产业圈里发生了一件老王换新王的大事:

安徽上半年汽车产量干到了149.95万辆,首次超过广东,坐上了全国第一的宝座。

更夸张的是,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直接占了全国近一半,几乎每两辆新能源车里就有一辆是安徽造。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像小镇做题家逆袭成行业大佬,但安徽的逆袭背后,藏着的可不只是运气。

从代工开始的逆袭剧本

安徽的汽车故事,得从2016年说起。

那年,蔚来汽车刚起步,差点被资金链拖垮。

关键时刻,安徽拉了它一把——蔚来和江淮汽车签了个代工协议。

很多人觉得这不过是个救急的买卖,但安徽人心里早有盘算:

借代工攒经验,借合作引资源。

江淮汽车通过给蔚来代工,学会了怎么造高端电动车;

合肥市z府则借蔚来这棵大树,把一整套新能源产业链搬进了安徽。

从电池(国轩高科)、电机(巨一动力),到智能网联系统(和华为合作),再到轻量化材料,安徽硬是把一辆新能源车拆解成几十个零件,然后把这些零件的制造商全招到了自己家。

现在你要是问:能不能在安徽造一台新能源车?

答案是:能,而且连螺丝都不用往外省找。

全产业链布局,安徽玩的是团战

中国汽车产业过去一直是散装模式——广东搞制造,长三角做零部件,中部省份凑劳动力。

但安徽直接来了个全产业链包养,从造车到卖车,从电池到充电桩,全在省内解决。

这相当于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个汽车生态圈,企业想干啥,门口就能找到配套。

举个例子:奇瑞在芜湖搞研发,比亚迪在合肥建工厂,大众安徽在合肥搞智能驾驶,蔚来在合肥搞高端品牌。

这些车企背后,还有1100多家零部件企业撑腰,连动力电池这种核心部件,安徽都能自给自足。

这种不出省造整车的底气,让安徽在成本控制和响应速度上,直接甩了其他省份几条街。

徽商基因+高校buff,安徽人才和资本双线发力

安徽人做生意有个老传统——无徽不成商。

这次汽车逆袭里,安徽籍企业家成了关键角色。

比亚迪的王传福、蔚来的李斌、华为的余承东,这些大佬要么在安徽出生,要么在安徽读书。

他们把资源、技术、人脉反哺家乡,直接让安徽汽车产业开了外挂。

更狠的是,合肥工业大学这所汽车黄埔军校,每年往行业里塞几千个技术人才。

李斌(蔚来创始人)甚至带着合工大的教授,和蔚来共建了研究院。

这种企业家+高校+政府的组合,让安徽在技术研发和产业落地之间,架起了一座高速桥。

出口狂飙,安徽车卖到全球195个国家

安徽的野心不止在国内。

2024年,安徽整车出口95.4万辆,全国第一;

2025年上半年又卖了46.1万辆,继续霸榜。

奇瑞汽车一个人就包办了55.27万辆出口量,产品铺到了120多个国家。

芜湖港甚至专门为奇瑞建了个汽车码头,直接把新车运到欧洲和中东。

安徽的出口策略也很聪明:不靠低价卷,而是靠性价比和本地化。

比如在东南亚,安徽车企直接在当地建厂,用国产供应链+本地化生产,成本压得比日系、韩系还低。

在欧洲,蔚来靠换电模式和高端定位,硬是撕开了一条口子。

统计规则变化?安徽的逆袭不是纸面富贵

有人质疑:安徽第一是不是统计规则改了?

2025年国家统计局调整了汽车产量统计方式,把比亚迪合肥工厂的95万辆产量算到了安徽头上。

但就算刨除这个因素,安徽的产业厚度也撑得起第一。

看看数据:安徽有7家整车企业、1100多家零部件企业,汽车产业集群遍布全省。

合肥、芜湖、蚌埠各司其职:

合肥搞研发和总部经济,芜湖拼产能,蚌埠做零部件。

这种全省一盘棋的布局,让安徽的汽车产业链比沿海省份更抗压。

反观广东,虽然广汽、比亚迪总部在,但新能源转型慢了半拍。

广汽埃安销量下滑14%,传统燃油车占比还高。

再加上统计规则变化,广东的掉队更像是产业转型阵痛的结果。

未来的挑战:安徽能守住第一吗?

坐上第一容易,守擂台难。

安徽现在面临三个坎儿:

智能化转型:新能源车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比的是自动驾驶、车联网。

安徽现在靠蔚来、大众安徽在智能驾驶上发力,但和特斯拉、小鹏比,技术储备还有差距。

高端突破:安徽车多集中在10万-20万元价位,高端市场还是BBA(奔驰、宝马、奥迪)和特斯拉的天下。

蔚来、江淮和华为合作的高端品牌,得尽快打开局面。

补贴退坡:过去十年靠政策补贴长大的新能源产业,现在得学会自己走路。

安徽的车企得靠技术升级和规模效应,把成本压下来。

不过安徽已经在动手了:

合肥建了智能驾驶测试场,芜湖和华为搞鸿蒙智行生态,比亚迪合肥工厂的生产线23天就能投产。

这种安徽速度,或许能帮它熬过转型期。

一场没结束的马拉松

安徽的逆袭,不是靠某一家车企,也不是靠某个政策,而是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三重共振。

它证明了一个道理:在产业变革期,落后省份不是没机会,而是得找准节奏。

不过,汽车产业这场马拉松还没到终点。

广东正在砸钱搞智能网联汽车计划,山东在搞氢能源重卡,浙江也在布局新能源产业集群。

安徽想保住第一,得继续在技术、市场、政策上三线作战。

最后问一句:下次你买车时,会不会多看看安徽造的?

毕竟,这里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造车洼地,而是一台台新能源车的出生地。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