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A级轿车市场,是被轩逸、朗逸,卡罗拉、雷凌等合资车型“垄断”的,那时候A级市场的头部,月销两三万辆司空见惯,单月突破四万的情况也偶尔出现。
随着这两年国内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级别、价格区间都迎来了重新洗牌,曾经的“常青树”们均受到冲击。以A级轿车市场为例,朗逸和轩逸凭借“经典车型”交替领先,速腾以前所未有的性价比保住第三,除此之外,2025年7月,合资A级车就没有销量能够卖上万辆的了。
其中广汽丰田的雷凌成绩略显“刺眼”,印象中怎么也得万八千辆的紧凑级选手,销量已经掉到三千辆左右的水平。有人戏称网约车阵容更迭是主要成因,可事实有这么简单吗?
01被锋兰达和凯美瑞“背刺”
2022年,受芯片短缺的影响,各个车型的价格几乎来到了近期的最高值,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广汽丰田雷凌一年也卖了接近20万辆。
往后的一段时间,即便整体销量略有下滑,但也依旧保持着“卖的不错”的固有形象。一直到2024年5月,雷凌还保持着月均7000辆左右的水平,而到了2025年,基本就稳定在3000辆上下了。
很多人说,当下自主品牌在整体品控方面突飞猛进,缩小了与合资车型的差距,智能化更是完全领先于保守的合资车,所以在销量上实现反超再正常不过。
这一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从账面数据来看,如今的自主车型可以说“完胜”合资对手。但是,得有更多级别的产品实现销量反超才有说服力,可除了雷凌外,广汽丰田其它车型表现还是比较强势的,说明广汽丰田的品牌、口碑等影响力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雷凌的问题出在哪儿呢?
若说雷凌车型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空间。在主流A级车中,很难找到比雷凌再紧凑的车型了,载上几个大小伙子,肯定会前面顶膝盖,上面蹭头顶。何况速腾等对手又进行了加长设计,差距更加明显。
那么在价位接近的情况下,空间、排量都更大的SUV车型锋兰达,对于家用消费者肯具吸引力,从销量来看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与其它对手不同的是,雷凌的走量款一直就不是中低配车型,而是双擎混动版,这一版本的价格在三四年前一度需要14万左右。随着合资B级车价格的不断下探,级别更高的天籁车型,落地已经不需要14万了,君威更是比雷凌双擎车型贵不了两万。
而同属广汽丰田的凯美瑞,全属性高出雷凌一个级别,并且产品还更新,落地价也在15万左右。所以即便雷凌也有了较大优惠,但热销版本的价格始终与B级车扯不开差距。
所以从考虑日系车的家用消费者角度出发,只要进了广汽丰田的4S店,相信很快就会考虑凯美瑞双擎或其它SUV车型。
02网约车阵容更迭
为什么买雷凌的大部分都考虑双擎呢?
一方面,除了双擎外,雷凌就只有1.2T跟1.5L三缸这两个选择了,显然都不够“主流”。另一方面,此前的卡罗拉、雷凌车型确实很受网约车从业者青睐,毕竟丰田的可靠性以及双擎的用车成本都很突出,故形成了以双擎为主的销售情况。
可随着近两年自主车型插电式、增程的普及,能够满足网约车主或大公里数用户的车型越来越多,选择范围一下变得广泛了起来,丰田双擎A级车的“不可替代性”就烟消云散了。
比亚迪、吉利、长安都在插电混动技术上有所建树,A级车馈电油耗可以做到3L/100公里,甚至更低。越来越长的纯电巡航里程,更是降低了用车成本。
再加上部分城市施行的“纯电准入”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传统动力网约车,许多曾经的日系网约车车主,出于政策、成本等因素,纷纷置换国产新能源车型。
可见,“网约车成就了卡罗拉、雷凌、轩逸”不单单只是玩笑。当家用消费者的诉求发生改变,网约车政策不断调整,曾经畅销全球的卡罗拉、雷凌车系,确实有点在国内市场“玩不转了”。
03配置是问题吗?
近些年来,“高价低配”一词经常被用来形容日系车型,其实从安全性配置来说,广汽丰田给到的配置一直不低,但舒适型配置确实相对匮乏。
不过即便是赛那、汉兰达这些中高端车型,在面对配置更加丰富的对手时,也能保持很强的市场表现,可见舒适型配置与内饰氛围,并不能成为雷凌销量下滑的理由。
实际上,消费者对于丰田的看法,尤其是中低端车型,一直是有“工具车”属性在的。尤其是对于雷凌这个价位的车型,只要别出现连收音机都不给,或者中控就有个手机支架,那么在用车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还是有稳定的客户群体的。
这一代雷凌车型自2019年国内上市,也进入了产品周期的尾声,目前有关全新一代车型的消息逐渐多了起来。
但只要摆脱不了“小凯美瑞”的属性,在动力选择、驾控体验、智能化等方面没有突破,那就逃不出“不如加几万买凯美瑞”的惯性思维,也就破不了当下市场的局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