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长假,朋友圈里都有两样东西会刷屏,一个是P到失真的旅游照,另一个就是新能源车主在高速服务区的充电长队,配文不是“堵在路上”,就是“堵在桩上”。
这已经成了一种新时代的赛博民俗,堪比春晚抢红包和中秋吃月饼,充满了行为艺术的荒诞感。
看着那些在充电桩前望眼欲穿的兄弟们,你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理:科技的进步,有时候并不能直接兑换成假期的快乐,反而可能让你在奔赴快乐的路上,提前体验到什么叫“电量一格,万念俱灰”。
很多人把这个问题归结于充电桩太少。
多建点不就完了?
这话说的,就像“你为什么不开心?开心点不就完了?”一样,充满了何不食肉糜的天真。
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扒光了,看看高速充电这个老大难问题,到底卡在哪了。
你以为这是个基建问题,其实,它是个该死的数学问题。
1
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本质上是一门生意。
只要是生意,就得算账,算投入产出比(ROI)。
而这门生意的模型,简直是反商业的典范。
想象一下,你开了一家只在春节和国庆黄金周营业的饭馆。
这两个星期,你家店的门槛能被踩烂,苍蝇飞进来都得摇号,你恨不得把厨房搬到大马路上现场颠勺。
但是,剩下的那50个星期呢?
你店里空得能开卡丁车,服务员比顾客还多,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打扫灰尘和跟自己玩斗地主。
请问,这家饭馆能赚钱吗?
答案是,能赚就出鬼了。
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就是这么个魔幻的饭馆。
根据统计,节假日期间,高速充电桩的使用率能翻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充电量屡创新高,新闻上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
但这就像给垂危病人打了一针强心剂,心电图“哔”地一下冲上去了,看起来活了,但实际上呢?药效一过,该躺平还是躺平。
一年365天,刨去五一、十一、春节这种满打满算的30天高峰期,剩下的330多天,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大部分时候都处在一种“我是谁?我在哪?为什么我在这里淋雨?”的哲学状态。
它们的利用率低到令人发指,别说赚钱了,连电费和维护费都赚不回来。
这种生意模式,在投资人眼里,不叫风口,叫火山口。
你跳进去,不是“猪都能飞起来”,而是“猪都能被烤熟”。
所以,你让资本怎么“积极”地去大规模投资建设?
资本是来赚钱的,不是来做慈善的。让资本去做公益,比让猫给耗子当伴娘还离谱。
现在服务区里那些充电桩,更多是国家电网、南方电grid这些“国家队”出于社会责任和战略布局硬着头皮上的。它们承担了一部分公共服务的属性,但要让它们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像修盲道一样去铺充电桩,那也不现实。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所以你看,问题的核心根本不是技术,也不是意愿,而是一个冰冷的经济模型。
这个模型决定了,在平时,桩比车多;在假日,车比桩多。
这种极端的潮汐效应,让任何试图用“大力出奇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想法,都显得特别憨。
2
那这事儿就无解了吗?
也不是。
很多人提出的解决方案,听起来都挺美好,但仔细一琢磨,就跟“永动机”一样,理论上完美,现实中扯淡。
第一个方案:车主自觉,充到80%就走人,发扬雷锋精神。
这个我愿称之为“人性战胜物理学”。
你堵了七八个小时,排了两个小时队,好不容易轮到你了,手机电量只剩5%,后面还有几百公里的路要跑。
这时候有人跟你说:“兄弟,格局大一点,充到80%就行了,给后面的人留点机会。”
你会怎么想?
你只想把他的充电枪都给他拔了。
在极端的里程焦虑面前,道德的约束力,约等于一张草纸。
这不是说车主自私,这是人性。求生是本能,把解决系统性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个体的道德自觉上,本身就是一种懒政和耍流氓。
第二个方案:大力发展移动充电车,哪里需要去哪里。
这听起来很酷,像汽车人的后勤部队。
但问题又来了,这玩意儿谁来运营?
一辆移动充电车,本身就是个巨大的“充电宝”,它的采购成本、维护成本、人员成本、电费成本都不低。
为了应对一年那30天的需求高峰,去养一个庞大的移动充电车队?
那剩下330天,这些车干嘛去?在仓库里打牌吗?
这又回到了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反商业的饭馆模型,只不过是把固定店面换成了流动餐车,换汤不换药。
可以搞,但只能是小规模的应急补充,是战场上的医疗兵,而不是成建制的后方医院。指望它解决问题,属于想多了。
第三个方案:引导车主下高速去城区充电。
这个方案相对靠谱一点,但也是治标不治本。
“就近下高速”,听起来简单,四个字而已。
但对于一个陌生城市的道路,下去之后找桩、充电、再上来,一来一回,一个多小时可能就没了。
这一个多小时,你在服务区排队,说不定也排到了。
而且,节假日,城区的充电桩难道就空着吗?本地车主、网约车司机,也都在用。
你一个外地车主,冲进去跟本地人抢资源,体验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本质上是把高速的压力,转移到了城市,并没有创造新的供给。属于典型的瞎积薄发,看起来解决了眼前问题,实际上是把矛盾甩给了下一个环节。
你看,所有的“简单方案”,最后都撞死在了商业逻辑和人性现实的南墙上。
3-
那到底怎么办?
说实话,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银弹。
这更像是一场多方博弈,需要平台、商家、用户、监管一起,捏着鼻子往前拱。
首先,要承认一个现实:在现阶段,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想在节假日高峰期,获得和加油一样丝滑的补能体验,就是做梦。
这不是悲观,这是对商业规律的基本尊重。
其次,真正的破局点,可能不在“桩”,而在“车”和“电池”。
为什么大家这么焦虑?因为充电慢,续航虚。
当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充电10分钟,续航800公里成为现实的时候,大部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服务区的充电桩,不再需要那么多车位,因为流转效率极高。一辆车走了,下一辆马上补上。
这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
在此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给一个漏水的桶打补丁。
最后,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能做的就是调整预期,以及用脚投票。
如果你每年都有几次长途刚需,又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排队上,那说句不爱听的,混动或者增程式,甚至就是一辆油车,在现阶段就是更理性的选择。
汽车终究是个工具,是为人服务的,不是让你去当爹供着的。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问题,看起来是A问题,但根子其实在B上。
高速充电难,看起来是基建问题,实际上是商业模型问题,而它的终极答案,又藏在技术突破里。
在那个突破到来之前,所有的解决方案,都不过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螺蛳壳就那么大,再折腾,也变不成体育场。
所以,别再骂运营商不努力,也别再骂车主没素质了。
大家都是被这个该死的数学题困住的可怜人。
现实就是这么骨感,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有冰冷的商业计算和无奈的利益博弈。
毕竟,魔法是假的,但成本是真的。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