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特斯拉三季度的交付情况公布啦,全球共卖出了49.71万辆,创下了历史新纪录。就连9月份,上海超级工厂也交出了9万辆的好成绩,这下子,看起来新能源大佬的势头还挺猛的。
不过,比亚迪官方的产销快报一出来,就直接把这场“中美新能源之争”给划上句点了。
特斯拉的“冲量焦虑”
特斯拉三季度的成绩单里,隐约还能看到一些增长的烦恼。第三方机构统计,交付了49.7万辆,虽然比去年同期多出了7.4%,可这增长背后,却明显依赖中国市场的短期拉动,想掩盖都难。
8月推出的六座版Model YL车型,直接带动9月批发量猛增到5.99万辆,也让特斯拉中国9月的销量回升到9.08万辆。
即便如此,特斯拉中国前三季度总销量还是相比去年同期下滑了2.1%,核心市场遇到的增长乏力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改善。
更要紧的是,特斯拉的“冲销量”同时也让盈利变得困难不少,虽然官方没全盘公布财务状况,但行业里的分析师们估算,为了刺激销售,Model 3的入门版价格比年初降低了12%,再加上供应链成本的上升,导致盈利水平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这一情况和比亚迪“量账皆优”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比亚迪的“稳增长”
比亚迪的亮点不光在“量”,更在“质”呢,第三季度纯电销量达到582522辆,年比年涨了18.6%,再加上自己把产业链整合得挺到位,单车的利润基本都能保持在15%左右。
把时间往前推到前三个季度,一看差距就更明显了,比亚迪新能源的总销量已经突破了326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型就达到了160.6万台。
看了前三个季度的数据,特斯拉在全球的交付总量只有121.8万辆,和比亚迪差了快40万辆,这个差距都超过了特斯拉一个季度的交付数了。
销量上的差距,反映出技术话语权已经完全转移,比亚迪早就摆脱了那种“价格战”的套路,转而成为行业规范的“制定者”了。
差距的本质:产业链掌控力的“代际差”
这场中美角逐的结局,早就写在双方的战略布置里了,特斯拉遇到的难题,主要是因为它采取了“单打独斗”的供应链模式。
电池方面,主要靠宁德时代和松下,芯片方面又受限于台积电,而比亚迪的底牌在于它实行“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这套办法。
从青海锂矿开采、刀片电池制造到芯片自主研发,比亚迪实现了90%以上零部件的自给自足。这套方式不仅让成本降得好低,还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要是原材料价格往上涨,自家的锂矿库存就能帮忙分担成本压力;一旦市场需求变了,研发团队也能迅速搞定车型配置的调整,反应得挺快的。
比亚迪靠连续四个季度的稳定表现,狠狠地宣布了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里“规则被改写”这事儿,绝不是偶然的销量冲刺,而是中国车企从“技术跟随”到“制定标准”、从“产品出口”到“生态输出”的必然发展趋势。
特斯拉遇到的难题,映照出老牌外资车企在电动化转型时的普遍尴尬处境,太过依赖自己以前的优势,结果就是缺乏对整个产业链的掌控能力。
比亚迪的崛起,为全球汽车界带来了一种新模式,强调以技术革新为中心,借助产业链的整合作为支柱,抓住本地化运营的要点,最终实现了从产品到标准的全面跨越。
你觉得比亚迪的优势还能保持多久?特斯拉还有机会反超吗?欢迎大家在评论里聊聊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