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四川这次小米汽车事故,刚爆出来那阵,我整个人都懵了。你看,前几次大型事故,比如329事故,还有那个广东湛江的,都是压了好几天才浮出水面,媒体还得挖一阵子,官方信息才一点点放。可这回不一样,事故当天,微博、朋友圈就炸了,视频、现场图一波接一波来,连小米官方都没法淡定回应。就这点,真的挺让人意外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329事故发生的时候,那车企是典型的拖着,信息流通被层层过滤,搞得像拼图,断断续续,媒体和民众也只能靠碎片信息拼凑真相。湛江事故亦是如此,前几天反倒像没事儿一样,直到舆论炸开锅,第三天才有点官方态度。这也不奇怪,毕竟供应链、研发研发团队背后,厂商都有保护自己的惯,尤其是这种敏感事故,先稳住再说。
但现在这小米事故,居然当天就爆了出来,我猜这里里头肯定有点不一样。有人开玩笑说,SOS电话排队六分钟,这估计是说急救资源太紧张,救援效率差,但我觉得,这背后可能还有更复杂的因素。出事的那个工厂,供应链和产线的监控肯定不够完善,或者说,它像极了我以前见过的那种小作坊升级版,急着抢市场,流程没彻底过关,出了问题,憋不住了。
顺便吐槽下,这种事儿真伤脑筋。我之前听一个修理厂的朋友说,本田跟丰田的售后配件供应流畅,时间都能控制在三天内,但一些新兴品牌的配件都得等快一个月,抢都抢不到。要是在供应链都乱套的状态,安全隐患又如何保障?这不就是埋雷嘛。说白了,研发流程里每个环节,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没打好,后面就容易倒塌。小米虽然是互联网巨头,但造车不是简单的写代码,物理世界里的问题复杂多了。
回头想想,我一开始还觉得小米入局汽车,靠着资金和品牌粉丝,应该能拿下份额,毕竟很多互联网车企要么死要么活得挺艰难。但现在这事故,好像打了一针冷水。咱们都知道,流程不大对就容易出问题,供应链波动、零件选择、测试环节都容易出现纰漏,尤其是电池这一块,安全标准绝不能马虎。
我跟老张讨论过,他是圈里做供应链的,说这事儿也许是因为小米这几年太急了,招人、扩产都猛冲,质控跟不上节奏。就像我家附近那家小饭馆,客人多了,一锅汤没时间熬透味道就端出来,味道就差了。我觉得造车也是这个理儿,做大规模之前,别弄个半成品出来,要不安全隐患多的是。我们谁都不想顶着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的名头吃亏。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说故意放毒?我不信。如今信息透明度大了些,微博、抖音那帮人也不是摆设,现场视频一多,掩盖很难。小米的法务和公关水平我还挺尊重的,一般不会自己把锅端上来。可这回难道是控制力失灵了?还是说它的事件处理机制出现了漏洞,或者说底层团队和管理层的协调不够?我估计也有可能。
我身边一位卖车的朋友打电话跟我说:你别以为卖车只是摆摊,一点安全事故信息都不敢传,客户跑的飞快,这事儿对品牌伤害真大。我问他同价位其他车怎么样,他说:中高端日系车稳得一批,德系也不赖,但新势力就一言难尽了,特别是安全问题,买车之前用户一查就怵。
我这儿有个疑问,为什么这次事故当天曝光就这么容易?是不是反映了整个行业的某种变动——比如媒体和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下降,或者监管部门的压力更大?这背后牵扯的供应链、研发、渠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小算一下,网上曝光的后期维修成本就挺吓人,一次事故光修理费估计得2万上下(样本比较少,估算)。相比之下,之前我帮朋友算过,其实同级别合资品牌事故后维修费用平均要低个30%,这差距,谁买车的时候不想知道?
我还琢磨一个没细想过的猜测,可能是因为小米本身的用户结构和粉丝属性不同,信息传播更快更广,导致爆料速度快过传统车企,那种品牌强迫症导致的信息封锁策略不管用了。
晚上跟小魏扯皮,他说:你别吹,多想点,万一这成引爆点,相关方不得慌?我停顿了下,觉得这话不无道理,毕竟谁也不想让用户对新势力彻底失信。
说到这里,突然又想到,能否从这事故细节入手,直接改善供应链管理和测试环节?我听说过几个车厂在打通零件供应和研发反馈渠道时用了即时通讯+现场扫码系统,信息回流速度极快。不知道小米有没有类似实践。
对了,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造车新势力里,几乎没见哪家能做到通盘供应链信息全透明,大家最多都是做到局部闭环管理,导致虽然整车安全标准看似达标,但实际操作上漏洞百出。是不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事故频发?还是我们关注点错了?
看完这些,其实我心里还蛮堵的。因为这事,反过来又曝出了造车行业的一个深层难题——速度和质量的矛盾怎么解?AI、自动驾驶都挺酷,但最基础的质量安全没解决,谁还敢买账?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