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车爱用“扁轮胎”,家用车却偏厚的背后原因
前几天在小区门口等快递,隔壁老李新提的那辆黑色轿跑停在我旁边,我第一眼不是看它车标,而是盯着那四条又宽又扁的轮胎——跟我家那台老两厢比起来,就像穿了紧身裤和工装裤的差别。老李笑说:“你这胎壁这么高,开起来一定软乎吧?”我回他一句:“你这要是过个减速带,估计屁股先知道。”
其实这种差别,不是单纯为了好看。师傅常挂嘴边一句话:胎有多扁,看的是“扁平比”。这个比例写在轮胎型号中间,比如 245/35 R19,那“35”就是侧壁高度占宽度百分比——越低就越贴地、越硬朗。我上次去换冬季胎时,还看到一条185/60 R14的小尺寸厚胎,那侧面鼓鼓的,一眼就能分出谁更耐造。
高档车喜欢低扁平比,有几个很现实的理由。首先操控更直接——转弯时短侧壁不容易变形,就像穿了硬底鞋走山路,脚感清晰。我有个朋友开长途去西北,说高速上并线特别稳,不会拖泥带水。另外宽大的接地面积让抓地力提升明显,加速和急刹都心里有底;还有一个细节,高性能刹车盘体积大,要塞进大轮毂里,只能压缩侧壁空间来配合;至于外观嘛,大圈配薄胎确实让整车显得低趴,有种随时要冲出去的架势。
但这些优点,在日常通勤里未必讨喜。我去年借同事一辆运动型轿跑上下班,市区坑洼路段简直受罪,每过井盖方向盘都震一下,而且停车稍微蹭到马路牙子就担心划伤圈。有一次她还真因为过桥洞太快,把右前轮鼓包了,一条原厂进口胎换下来三千多,她脸色当场垮掉。
反观普通家用车型,多半搭配高一些的扁平比。一方面舒适性好——厚一点相当于给悬挂加了层气垫,对付减速带、小石子、碎裂沥青都柔和很多;另一方面抗造,下乡探亲或雨天积水也不怕磕碰损坏。我表弟开的老款轿车,就是靠着65%的厚墙式轮胎,在村口烂泥巴路来回几十趟没出毛病。而且这种组合通常匹配小尺寸钢圈,更便宜、更省油、更容易找替代品维修店也乐意修,说白了养护成本友好得多。
不过,也有人为了视觉效果盲目改成薄胎。我见过邻居把原本16寸钢圈换成18寸铝合金,再套40%以下的新花纹运动胶皮,本以为帅气十足,结果不到半年抱怨油耗涨了一升,还因为悬挂调校没跟上导致高速发飘。这类改动,如果不是全套匹配升级,很可能弊大于利,这也是修理厂师傅最爱摇头的一幕,“图样啊,小伙子”。
说到底,这事儿没有绝对孰优孰劣,全看你的驾驶环境和需求。有的人一年八成都在城市柏油路上跑,又偶尔去赛道玩,那薄一点无妨;而更多人只是接送孩子买菜上下班,用结实耐磨、省钱省心的大肚量厚墙才是真香选择。不过嘛,也有人追求折中方案,比如55%左右既保留一定支撑性,又不会牺牲太多舒适度,但具体效果还得自己试试才知道是不是顺手。
昨晚群里聊起这个话题,一个做二手生意的大哥插了一句,他收来的那些豪华品牌旧款性能版,大多数都是因为长期城市慢行+薄轮毂被坑洼打服,然后被主人忍痛卖掉。他笑说:“再好的鞋,不合脚也只能放柜子吃灰。”听完,我默默摸了摸自家那四只圆滚滚的小胖腿……至少它们让我每天踩着放心回家吃饭,这是另一种踏实感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