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第一个星期,其实对很多新势力车企来说,日子变得稍微“清闲”了点。为何这么说呢?根据三方面的数据,不少品牌的周销量开始有些降温。在经历了10月底那一波冲刺后,也算是正常节奏的回调。但有一家例外,那就是蔚来。它的交付势头真是“甭提了”,单周销量又稳稳破万。结合其10月单月交付超过4万的历史新高,这家以纯电SUV为主打的车企,用成绩告诉大家:纯电领域的大三排SUV市场,它的确是“王者归来”。
从低谷爬升到“高光时刻”:销量曲线里的故事
其实呀,蔚来的这段销量表现,像极了创业剧本中跌宕起伏的一章。今年7月时,它的月销成绩大概也就两万台左右。市场当时解读,这算是“筑底”了,给后续反弹埋下了伏笔。果不其然,到了8月,销量开始一路蹿升:
- 7月稳住阵脚,开始筑底,
- 8月迈了一步“试探性增长”,
- 9月突然提速,销量直冲新高,
- 到了10月,直接突破4万台的天花板,还硬生生稳住了两个星期日均交付接近1500的节奏。
可以说,连续三个月的“三级跳”,让不少人对蔚来未来的可持续增长有了更多信心。不少业内人士也分析,这家从初创车企一路熬过来的品牌,终于找到了那把属于自己的“钥匙”。用他们的说法,蔚来的增长曲线,不只陡峻,还充满一种健康的自驱感。到了11月和12月,继续走“稳升”路线问题不大,看这势头,可能会加码巩固它的增长惯性。
两款SUV扛起销量大旗:增长背后的“含金量”
但说句实在话,销量蹿起来容易,跟风降价圈销量的品牌也是大把大把的。但蔚来这次的增长,最让人佩服的一点,是它背后的“含金量”。为啥这么说?咱用“高单价+高毛利”这样听着就很不接地气的词来解释下。
简单点说,蔚来没拔苗助长,也没卷入那场价格战风潮,而是靠两款明星旗舰SUV(比如EQS9和L9),带动了总销量爬坡。别小看这俩车型,它们不仅是赚口碑的利器,更因为售价不低、毛利不薄,直接提升了蔚来整体经营质量。甚至有评论说,它们给蔚来的“航母”注入了更多发动机,确保了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蔚来不是靠硬打折直接拉高销量的,而是用“值得买”的技术和产品取胜。
一位资深车评人还提了个有意思的点:他觉得蔚来的市场打法,某种程度上,是在建立一个“自带免疫力”的生态。在如今价格战横行、电动化艰难摸索的环境下,能够靠价值取胜的车企真不多,说蔚来走出了自己的路,也算不过分。
多品牌+体系能力:不是“赌运气”的翻盘
如果只看到销量和几款车型的大火,可能会忽略蔚来真正的强点:战略布局与执行力,这才是它在市场中跑得快、站得稳的关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多品牌战略。从2024年5月全新推出乐道,到年底年底宣布萤火虫入市,蔚来用了短短不到10个月,就补齐了“多品牌矩阵”的拼图,而10月来乐道一个品牌的单月销量,甚至第一次超过了主品牌蔚来。也就是说,这不只是多品牌战略“有效果”,更是在各个平台上都分别开花结果。
有意思的是,业内有人给出了个不一样的视角:能同时操盘三个品牌,而且还是“动手快、产出稳”的节奏,这背后不仅靠团队执行力,更得益于组织变革。蔚来似乎从前几年的“试探型摸索”,进化成了一家以产出为导向的成熟系统公司。想要同时搞定多个品牌的研发、生产、交付和服务链条,从人手安排到供应链保证,再到最终用户体验交付,可真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
对于喜欢探求背后原因的车迷来说,这确实可以聊得更深一点。比如这几年,蔚来在内部通过什么手段实现了策略层面、执行层面的双向加速?它是单靠CBU模式(车型业务单元)带来的调整,还是说背后藏着一支成熟、步调一致的管理团队?那些我们眼里看到的“高光时刻”,其实是一步步砸钱、磨组织锤炼出来的。
:逆袭从来不是偶然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会觉得,蔚来的这个故事,不只是关于一辆辆车子在马路上跑,更多也是关于一个品牌的自我进阶?无论从数字来说,还是产品策略的精巧设计,就像一场逆袭的商业案例。这让人想起中国之前很多“跌倒了再爬起”的品牌,它们能否继续保持增长,答案其实早刻在了日复一日的策略和体系改进里。这一点,蔚来似乎做到了。
销量上去了,品牌落了地,这“作品”也算是把未来写进了当下,既顶住了外部市场的压力,也给纯电SUV市场增了一抹不可小视的亮色。还会有什么更极致的表现?说实话,我已经开始期待了。能从谷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品牌,自然值得更多耐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