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市场全景分析

一、核心数据:产销双增,结构优化

整体表现

总销量:2436.3万辆(同比增长12.9%

其中:

国内批发销量:1942万辆(+12.5%);

出口:495万辆(不含底盘,若含底盘为568万辆,+14.8%)。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46.1%,新能源销量达1122.8万辆(+34.9%)。

出口结构

燃油车出口:319万辆(-5.6%);

新能源出口:175.8万辆(+89.4%),占出口总量的35.5%

二、核心驱动因素解析

政策刺激内需

购置税减免等政策显著拉动国内消费,9月产销首破300万辆创历史新高。

新能源车在国内渗透率持续攀升(9月达57.8%),政策推动从价格战转向价值驱动

出口的结构性变化

俄罗斯市场萎缩:俄提高关税至80%,并质疑中国品牌质量,导致燃油车出口下滑。

新能源出口爆发:填补燃油车缺口,主要受益于:

技术优势:比亚迪、奇瑞等品牌在海外建厂(如匈牙利、巴西);

性价比竞争力:欧洲市场新能源车均价降至15.8万元,比燃油车低2.5万元。

出口主力:奇瑞(93.6万辆)、比亚迪(70.5万辆)、上汽(68万辆)。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市场全景分析-有驾

三、全球车企转型困境

欧洲车企进退维谷

渗透率不及预期:欧洲新能源车普及速度慢于预期,叠加中国品牌压力(如比亚迪德国销量激增2225%);

政策摇摆:欧盟要求推迟燃油车禁售时间,避免前期巨额投资打水漂。

市场表现:奔驰在华销量暴跌27%,保时捷全球销量下滑6%

美日车企差异化应对

美国:坚持新能源投资(如特斯拉上海工厂出口占比过半);

日本:转型迟缓但被迫跟进(丰田在上海独资电动工厂)。

四、挑战与趋势

内需隐忧

政策退坡风险:若购置税减免取消,2026年销量或下滑8-10%

消费结构变化:10-20万区间成主力,新能源占比超50%,挤压合资燃油车空间。

出口瓶颈初现

贸易壁垒: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中亚灰色通道被俄封堵;

本地化不足:海外售后网络薄弱,部分品牌保修索赔率高达50%

技术路线分化

混动车型遇冷:9月插混/增程销量同比下滑,纯电增速维持高位(+32%);

燃油车韧性: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仍依赖燃油车(如路虎揽胜)。

中国汽车业的双循环突围

内循环:政策驱动+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夯实基本盘;

外循环:技术出海(新能源占比35.5%)化解地缘风险,但需加速本地化与合规建设。

全球竞争本质:中国凭全产业链优势重塑格局,传统车企船大难调头的困境仍在延续。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乘联会(CPCA)及行业权威统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