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汽车空调这个话题就跟压缩毛巾一样,遇水就膨胀,瞬间占领所有老司机群。什么先通风后开空调,内外循环要交替,温度别太低,停车提前关。是是是,你们说的都对,道理我都懂,但这些所谓的“技巧”,讲真,与其说是技巧,不如说是一场大型的、充满仪式感的、中产阶级自我安慰的行为艺术。
这事的开局就很魔幻。一辆车在太阳下烤了一下午,车内温度直奔60度,内饰散发着一股足以让三体人原地气活的有机化合物混合气体。这时候,标准答案告诉你,要优雅,要绅士,要先打开四个门,来个“穿堂风”,美其名曰“自然降温”。我作为一个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中年人,看到这种场景只想笑。你以为你是在给汽车降温?不,你是在进行一种神圣的驱魔仪式,试图用物理手段净化这个被高温和甲醛共同加持过的“移动炼丹炉”。这三五分钟的等待,不是为了省那点油,而是为了给自己的钱包和肺一个心理上的交代,一种“我已经尽力了”的廉价救赎。直接开空调?那不叫降温,那叫在桑拿房里开冰箱,属于硬核朋克,是跟自己的钱包和生命开玩笑,主打一个赛博渡劫。
然后就是内外循环的玄学大战。很多人把内循环当成了金钟罩铁布衫,一开到底,以为从此隔绝了外界的一切纷纷扰扰。他们觉得外面的空气都是PM2.5,是前车的尾气,是工业时代的废料,只有车里这个小小的“铁盒子”才是绝对安全的。这种心态,坏了菜了,典中典。长时间内循环,车里的二氧化碳浓度直接拉满,氧气越来越少,你以为你是开着车在思考人生,实际上你的大脑已经处在宕机边缘,反应速度堪比用拨号上网看蓝光电影。这时候别说自动驾驶了,就是老头乐从旁边擦过去你都反应不过来。正确的姿势是什么?是开一会儿内循环,假装自己是个与世隔绝的仙人,然后憋不住了,赶紧切换外循环,大口吸几口“凡尘俗气”续命。这个切换的过程,就问你怕不怕?像不像修仙小说里真气耗尽的修士,不得不捏着鼻子吞下一颗带毒的丹药?说真的,现代人对封闭小空间的迷恋,本身就是一种病。
再说温度,总有人喜欢把温度调到16度,出风口对着脸猛吹,把自己吹得面部神经失调,然后发个朋友圈说“夏天续命就靠它了”。我得说,这种人,要么是上辈子是北极熊,要么就是雷电法王杨永信附体,试图用低温电击疗法治疗自己的精神内耗。讲真,25度和16度,体感上那点微弱的差别,和你多花出去的油钱,以及感冒后去医院花的钱比起来,哪个更划算?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但很多人不算这个账,他们追求的不是舒适,是一种“征服”的快感,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错觉。他们要的不是凉快,是要“冻死我拉倒”的悲壮。空调出风口朝上吹利用冷空气下沉,这本来是初中物理,现在却成了需要反复强调的“秘籍”。这说明什么?说明大部分人的物理知识,在驾校拿本的那一刻,就连同教练的骂声一起,还给体育老师了。
最让我觉得荒诞的,是“停车前提前关AC”这个操作。理论上,是为了吹干管道里的冷凝水,避免发霉。听起来特别科学,特别养生,特别为一个不存在的“下一任车主”着想。因为我真的开过好几辆车,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个操作的效果,约等于转发锦鲤。该发霉的,还是会发霉。那股熟悉的、宛如陈年烂抹布的味道,是每辆超过三年的车的宿命,是工业设计留给我们的醍醐灌顶。你提前五分钟关掉那个心脏起搏器(压缩机),风机呼呼吹,最多就是把今天的水吹干了,明天呢?后天呢?那种深入骨髓的潮湿,是你这点小动作能改变的吗?这就像你天天坚持用最贵的眼霜,但依然阻止不了你每天熬夜打游戏。你不是在保养空调,你是在表演给自己的强迫症看。当然,这个动作最大的好处是,下次点火的时候,发动机不会带着空调一起启动,能让你在那一瞬间,产生一种“我省了0.01升油”的巨大满足感。说起来,我楼下那个卖煎饼果子的大爷,他那个小三轮就没空调,我看他也活得挺好。
最后,空调有异味了怎么办?教程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买一瓶空调清洗剂,对着进风口一顿猛喷。这个过程,特别像给汽车做胃镜,或者说,是给它灌肠。你把一整瓶化学泡沫怼进它的呼吸系统,然后看着白色的液体从出风口涌出来,带着里面的各种细菌和霉菌。你以为你是在清洁,实际上这是一场小型的生化战争。你用一种味道,去掩盖另一种味道。过两个月,新的菌落又会在那个潮湿的、黑暗的蒸发箱里安家落户,开始新一轮的繁衍。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
所以你看,所有这些关于汽车空调的技巧,本质上都是一场人与机器、与熵增、与自己钱包的徒劳搏斗。我们发明了各种复杂的仪式,试图去掌控一个我们其实根本掌控不了的东西。真正的终极解决方案是什么?很简单。要么,练就一身不侵的道体,寒暑不惧。要么,就是努力赚钱,直接把车卖了换新的。只要换得快,霉菌就永远追不上你。你看,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问题本身。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