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在街道上越来越常见,围绕着它们的技术讨论也变得越来越热烈。
在许多购车者的交流中,经常能听到这样一种观点:“现在的电动车技术都这么先进了,肯定都用双叉臂悬架了,那种老掉牙的麦弗逊悬架早就该被淘汰了。”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毕竟新事物总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汽车悬架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高级”的问题,而是一场关于空间、成本、定位和需求的综合博弈。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两个悬架类型到底是什么。
麦弗逊悬架,可以算得上是汽车工业里的“常青树”,它的历史悠久,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一根兼做转向主销的减震器支柱和一个下控制臂组成。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用单臂支撑物体的结构,这个设计的最大优点就是结构紧凑,占用空间非常小。
在寸土寸金的发动机舱内,它能为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其他附件留出宝贵的布置空间,同时也能让乘员舱的空间得到最大化。
此外,其零部件数量少,制造成本和维修成本都相对较低,这使得它在过去几十年里成为了绝大多数家用轿车和城市SUV的首选。
然而,它的缺点也源于其简单的结构。
由于只有一个下控制臂来抵抗侧向力,当车辆高速过弯或紧急变线时,车轮容易发生一定角度的倾斜,导致轮胎接地面积减小,从而影响操控的精准性和稳定性,车身的侧倾也会相对明显一些。
而双叉臂悬架,从结构上看就要复杂得多。
它由上下两个A字形或V形的控制臂组成,共同固定着车轮。
这就好比用两只手去抓一个物体,稳定性自然比单手要强得多。
在车辆行驶中,横向的力由上下两个控制臂共同承担,减震器则可以更专注于吸收路面传来的颠簸,支撑车身重量。
这种分工明确的设计带来了极佳的横向刚性,能够很好地抑制车辆在过弯时的侧倾。
同时,通过对上下控制臂长度和角度的精密设计,可以使车轮在上下跳动时,自动调整其倾角,始终保持最大面积与地面接触,从而提供优异的轮胎抓地力和操控极限。
但它的劣势也显而易见,复杂的结构需要占用更多的横向和纵向空间,零部件更多,设计和制造成本也更高,对车企的调校功力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了解了这些基础,我们再回来看新能源汽车。
为什么现在很多售价在二十万元以上的新能源SUV,比如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旗下的不少车型,都纷纷采用了前双叉臂悬架呢?
这背后有几个非常现实的原因。
首先,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传统的燃油车需要安放一个体积庞大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而电动车则用结构紧凑得多的电动机取而代之。
这就好比家里的客厅搬走了一台老式的大背投电视,换上了一台超薄的壁挂电视,一下子就多出了很多空间。
这为结构更为“占地方”的双叉臂悬架提供了充足的布置余地,解决了它在燃油车时代常常面临的空间冲突问题。
其次,新能源汽车普遍“体重”超标。
为了保证续航里程,它们通常需要携带一块重达数百公斤的动力电池平铺在底盘上。
以一辆中型纯电SUV为例,其整备质量轻易就能超过两吨,比同级别的燃油车重上好几百公斤。
如此沉重的车身,对悬架的支撑能力和强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双叉臂悬架天生就具备更强的结构刚性和承载能力,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巨大的车重,保证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动态稳定性。
尤其对于需要保持一定离地间隙的SUV车型来说,双叉臂在支撑性和操控性上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再者,双叉臂悬架与时下流行的空气悬架是“黄金搭档”。
许多高端新能源车为了提升舒适性和功能性,会配备可以调节高低和软硬的空气悬架。
空气弹簧本身在提供舒适滤震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抵抗侧向力方面相对较弱,需要一个坚固的机械结构来保证操控性。
双叉臂正好能完美地扮演这个角色,二者结合,可以实现舒适性与操控性的兼顾。
此外,对于一些新兴的汽车品牌而言,采用成本更高、结构更复杂的双叉臂悬架,也是一种向市场展示自身技术实力、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定位的有效手段。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麦弗逊悬架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实际上,在更广阔的汽车市场中,它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生命力依然旺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MPV车型。
对于MPV来说,车内空间是其核心价值所在,所有的设计都要为“空间最大化”让路。
麦弗逊悬架不占用横向空间的优势在这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它能让前排乘员的腿部空间更宽敞,为中央通道的设计提供便利。
如果换成双叉臂,其上控制臂必然会侵占一部分车内空间,这对于追求“移动起居室”般体验的MPV用户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毕竟,购买MPV的家庭,更关心的是全家人能否坐得舒舒服服,而不是车辆的过弯极限有多高。
同时,对于数量庞大的主流价位家用车而言,成本控制是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双叉臂悬架固然性能优越,但其高昂的成本会直接反映在最终的售价上。
麦弗逊悬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供应链稳定,成本优势巨大。
对于车企来说,使用成熟的麦弗逊悬架,可以将节省下来的成本投入到消费者更能直接感知到的地方,比如更大的电池、更智能的车机系统、更舒适的座椅配置等。
这是一种务实且明智的选择,最终也让消费者能用更合理的价格买到满足日常需求的好车。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麦弗逊悬架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那个“老古董”,它也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和优化。
许多车企通过使用更坚固的全框式副车架来增强底盘整体性,采用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制作控制臂和转向节(俗称“羊角”),以降低簧下质量,提升悬架的响应速度。
一些优秀的工程师通过对悬架几何参数的精密调校,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麦弗逊悬架在操控上的先天短板。
经过现代化改造的麦弗逊悬架,在应对城市通勤、高速巡航以及家庭出游等绝大多数日常驾驶场景时,其表现已经完全足够,甚至在舒适性调校上还颇有心得。
对于那些车重相对较轻的城市型SUV和轿车来说,一套调校精良的麦弗-逊悬架,无疑是平衡成本、空间和性能的最佳解决方案。
归根结底,新能源汽车选择何种悬架,与它是否是“新能源”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核心逻辑与燃油车时代并无二致,依然取决于车型的定位、空间需求、成本预算以及品牌的技术路线。
双叉臂悬架凭借其性能优势,在中高端、注重操控的大尺寸车型上找到了新的舞台;而麦弗逊悬架则以其经济、实用和不断进化的特性,在更广阔的家用车市场中继续发光发热。
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不同细分市场中各司其职,共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我们在选车时,不必过分迷信某一种悬架形式,更应该从自己的实际用车需求出发,去综合考量一辆车的整体表现。
毕竟,技术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全部评论 (0)